
北京西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
多元共治 精准施治 良法善治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长年游人如织,胡同City Walk、后海泛舟、与鼓楼红墙合影留念等是不少中外游客的必备旅游项目。
鼓楼向西三百多米的鼓西41号,东承中轴线、南依中南海,是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什刹海街道司法所、什刹海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所在地,也是什刹海街道应对重大风险的“指挥部”、汇集情报信息的“参谋部”、解决治理难题的“服务部”,承担着维护辖区安全稳定的重任。
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高水平推进规范化建设,深度融合公检法司等专业部门力量,优化配置群防群治力量,构建了“分级调解+多元共融+居民自治”的三维共治体系,形成大平安建设格局。
去年以来,西城区综治中心从什刹海街道的典型示范到全区层面的均衡推进,在规范化建设中,对标“五有”“五个规范化”目标,实体化建设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机制建设井然有序。同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风险隐患、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着力筑牢安全屏障,为平安西城、法治西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群众需求实现“一站式”办理
走进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空间布局清晰有序,调解室与律师咨询室、法官工作站、“检爱护航”工作站、“法治副主任”工作室、警务工作站、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等一应俱全,从法律咨询到纠纷调解,从警务支持到法治服务,群众各类需求在此可实现“一站式”办理。
随着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群众对高质量精细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综治中心也迭代升级。遗产继承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这些问题都能在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大厅的法律服务机里找到具体的法律服务指引。
“自助法律服务机起到很大作用,方便群众自助了解各类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和解纷渠道、扫码下载各类法律文书模板,使用率越来越高。”什刹海街道司法所所长宋建翰的评价,道出了这一智能化设备的实际价值——它破解了基层法律服务“人手紧、效率低”的难题,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细化服务需求,指向“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切实为基层治理提供智能化支撑。
什刹海景区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制度的支撑与保障。2019年,北京在全市推行党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工作。在此基础上,西城区进一步深化机制建设,为辖区15个街道配齐配强“穿警服的副书记”,落实法院党支部联系街道机制,推广检察院“法治副主任”机制,为各街道提供专业法治支撑,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基层,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基层对社会治安风险的把控能力。这些机制在综治中心的落地,让公检法司、多元调解等解纷力量汇聚,进一步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能。
去年,水面桨板运动流行,占据了什刹海景区游船的活动空间。今年,什刹海环湖便道更是出现被商业拍摄长时间占道的问题,影响了游览秩序,成为什刹海景区治理的新问题。
针对此问题,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联合“穿警服的副书记”“法治副主任”等专业法治力量,结合文旅运营的新思维、新模式,一方面,对现行的城市管理和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结合实际案例研判法律风险,明确各方主体责任、执法标准和案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划定专门桨板活动区域、明确各项水上运动时间、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动指导和设施维护、有序分时引导众多网红景点的旅拍活动等。最终,各类经营主体与不同游客的诉求得到满足,游览秩序恢复如初。
这是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以多元共治、精准施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宋建翰说:“任何一个小矛盾、小隐患都可能引发大波澜。在确保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绝对安全上,只要有一丝降低风险的可能,我们就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将司法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的法官工作墙上,“亲情探望基地”的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曾审理一起离婚案件,孩子抚养权判给母亲,后夫妻双方因孩子探视问题摩擦不断,探视履行困难重重。案件引起该区法院、司法局、妇联、街道等多家单位重视,各方共同寻求探视权纠纷难题的破解之道。最终在西城法院牵头下,西城区首个街道“亲情探望基地”在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应运而生,为未成年子女探望工作提供了保障。
该案例是西城区落地“枫桥式工作法”的生动实践,为同类探视权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解决机制。以个案突破带动类案化解,以机制完善推动社会治理,着力将司法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
去年,什刹海街道居民李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生活陷入困境。虽经公安交管部门认定李某无责、对方全责,但作为视障人士,他在后续保险理赔中陷入困境,维权之路举步维艰。在邻居建议下,李某决定寻求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的帮助。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的驻场律师迅速介入,从为李某梳理法律关系、制定法律建议和维权方案,到协助准备理赔所需文件,再到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理赔,最终成功帮李某拿到了85000元的保险理赔金。这笔资金对李某而言,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帮助其渡过困难康复时期的重要保障。
自推行规范化建设以来,什刹海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整合公益律师、人民调解员、法官、检察官、民警等力量,打破部门壁垒,对人民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响应”的转变。
宋建翰表示,要努力让每位居民都能体验到公平正义和良法善治带来的安全感及幸福感。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通道愈发通畅,不仅让李某这样的居民切实感受到便利,更是筑牢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让公平正义真正走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道屏障和“三全”体系筑牢西城安全底座
西城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为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筑牢三道屏障:一是在战斗力上抓住基层综治中心这个关键,政法单位等全部入驻15个街道综治中心,以综治中心高质量建设筑牢第一道屏障;二是在牵动力上抓住区级综治中心建设这个关键,重点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疑难复杂问题,建立分流、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以综治中心高水平运行筑牢第二道屏障;三是在创新力上抓住信息系统这个关键,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数字红墙”系统,从人、事、地、物、组织五个维度建立全区平安建设的数据底座,纵向打通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工作平台,横向打通区级部门掌握的工作台账,实现数据的双向交互对比,筑牢第三道屏障。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中,西城区逐渐完善了“三全”工作体系,即“全口径全周期全贯通”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全口径”是指通过多渠道感知、多层次梳理,确保大小矛盾纠纷问题全口径导入,实现部门全覆盖、工作无盲区、细节无遗漏;“全周期”是指通过高标准落实事前预防预警、事中调解化解、事后跟踪反馈,实现各个处置环节全闭环运作、全周期把控;“全贯通”是指通过厘清各街道各部门各行业权责边界、职能定位,实现各条化解渠道全贯通衔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多线融通”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合力。依托“三全”工作体系,西城区将进一步释放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全面助力平安西城、法治西城建设,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