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
高墙里的“引路人”
——走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
江西南昌,素有“英雄城”之称。红色,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从南昌城头的枪声镌刻英雄记忆,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革命征程,在这片浸润着初心与使命的红色土地上,赣鄱大地的红色血脉从未中断。连名字都带着“红”色的温向红,正是这片土地的生动写照。
温向红,现任江西省温圳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从警35年来,温向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实践行入警誓言,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迎难而上的斗争意志,把满腔热血倾注到监狱事业中。
近日,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学习宣传温向红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宣传温向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今日,让我们走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
细节处见真章
已退休10年的江西省女子监狱民警俞弋银,至今记得2003年的一件旧事:时任监区指导员的温向红,凭借着对罪犯档案中细微信息的敏锐捕捉,在亲属会见时识破一名逃犯身份。
罪犯白娜(化名)入监后,长期处于“三无”状态——无人探视、无汇款、无通讯联系。一天,会见中心突然通知,有访客要求来见白娜。这一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温向红的警觉:白娜的档案信息里并未登记任何亲属的信息,且判决书上明确记载着其丈夫负案在逃的信息。
温向红不动声色地安排民警谈话周旋,同时紧急调取相关资料进行比对核实,最终确认来访者正是白娜潜逃多年的丈夫。公安机关随即赶来将其抓获——一桩沉积多年的案件,因为档案里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因为一次留心用心的核查,最终宣告破获。
在俞弋银的记忆中,温向红每次到监区都会找罪犯谈心谈话,她细致了解每一名罪犯情况,而且罪犯们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彼时,俞弋银刚从财会岗位转到监区工作不久,对管教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温向红对工作的细致与专注深深触动了她,甚至让她“一度感到自责”:“领导年纪轻轻,却把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入微,对罪犯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温向红出生于1969年10月,从小在位于鄱阳湖畔的洪都监狱长大,她亲眼见证父辈们用锄头、铁锹,一砖一瓦地建设监狱,也目睹他们与洪水搏斗的艰辛。这些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教育改造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念从此深深扎根在她的心中。
从警校毕业后,温向红进入江西省女子监狱工作,从包组民警、管教内勤做起,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监区副教导员、教导员、监区长、副监狱长。
温向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踏入监狱系统以来,她的核心职责便是教育改造挽救罪犯,“让她们矫正过去的恶习,养成良性的行为习惯,学会一技之长,重新回归社会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或者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有责任感的人。”
要让罪犯真正“回头”,先得走进她们的“心头”,这是温向红多年扎根一线的心得。而熟读罪犯档案,就是她打开罪犯“心门”的钥匙,这是她坚持了几十年的工作习惯,更是她教育改造工作的“秘诀”。
“只有熟读档案,才能真正了解她们,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温向红说。正是凭借这份执着与认真,她对每名罪犯的基本情况、犯罪背景、家庭关系及改造表现烂熟于心。
俞弋银在温向红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她养成了从每名新收罪犯入监伊始便熟读档案的习惯,且这一良好工作作风始终如一,直至退休都未曾改变。“了解罪犯思想情况一定要仔细,每个犯人的情况都要摸准了,不能马虎。”俞弋银坚定地说道。
接纳“顽危犯”
罪犯梁月(化名)爱看书,但很少重复阅读。唯独一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她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梁月是一名被判处死缓的罪犯,入狱前有近20年的潜逃经历。2021年初,温向红将这本书送给她之前,梁月还是让管教民警倍感头疼的“顽危犯”,这类罪犯往往思想顽固、行为危险,是教育改造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监区领导重点攻坚的改造对象。
“刚入监时很不适应,做了一些违规违纪的事情,对管教民警也缺乏尊重,也很抵触。”梁月回忆道。
而梁月的转变,始于温向红一次次不一样的谈话。“她从不责怪,总是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做出这样的行为,还从我的角度帮我分析原因,就像自己家的长辈一样。”这一点让梁月深受感动,也慢慢融化她的内心,从一开始抗拒说出自己的想法,到后来对温向红不再设防,“什么都(愿意)和她说”。
发现梁月爱看书后,温向红便送了那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梁月开始学着理解别人,有诉求会心平气和地沟通,不再尖锐对抗。后来,她在监狱开展的“读一本好书”分享会推荐了这本书。“监狱里可能也会有和我一样迷茫的人,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梁月说。
梁月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温向红长期以来在“顽危犯”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心得和实践的结果。这份耐心,早在她刚入行时,就受带她的师傅徐慧珍的影响而刻进心里。温向红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师傅与一名“顽危犯”谈话,动辄两三个小时,效果却并不明显,当时对此很纳闷,“谈这么长时间,罪犯的转变并不大,意义在哪里?”
师傅徐慧珍的话让她受益终身:“可能收效和你的预期有很大的差距,但你说的话哪怕她能听进去一句、两句,甚至半句,这次谈话就是成功的,是为下一次教育转化打下的基础。”
多年后,温向红亲眼见证那名罪犯的缓慢转变,也开始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教育转化模式,慢慢接纳“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现实,“只要她们愿意接受你的引导、教育,或者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努力,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都是一个肯定,都会有一些小窃喜。”
今年3月,江西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陈检秀再次遇到已任江西省温圳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的温向红时,发现她仍然询问并惦记着一个人,“你那里有个‘顽危犯’唐丽丽(化名),现在怎么样了?”
罪犯唐丽丽入狱10年,因改造表现不佳,一直未能减刑,是温向红还在江西省女子监狱工作时就重点关注的对象。陈检秀如实告知近况,“暂时是稳定的,但我也做好了准备,遇到问题会一一去解决。”
陈检秀是温向红一手带起来的“兵”。2007年刚入监时还是“新兵蛋子”的陈检秀,在温向红的带领下,18年后已经成长为监狱里的业务能手。她说,从温向红身上学到最有用的两个词就是“耐心”和“接纳”,“要允许‘顽危犯’的存在,允许她有情绪、有反复,再思考如何通过细水长流的教育慢慢地改变她。”
“风生水起靠自己”
2013年,还在江西省女子监狱服刑的陈曼(化名)画了一幅水彩画:画中是一个开满鲜花的小餐馆,招牌上写着餐馆的英文名字“restaurant”。
多年前,因为参与贩毒,陈曼被判死缓。刚入狱时,她对前途迷茫,十分消沉。温向红观察到她的状态后,经常找她谈话,了解到她有画画特长后,鼓励她参加当年监狱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大胆想象并把未来的生活画出来。后来,她的画获得一等奖,温向红专门买了画框装裱好,挂在监舍走廊上展览。
这些有意无意的引导,让陈曼对未来有了信心,她开始认真规划未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拿到厨师证,同时积极改造争取减刑。出狱那天,温向红将那幅画交还给她,并叮嘱,“美好的生活不是想象出来的,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
后来,陈曼辗转到浙江,先是在针织厂打工,下班后又支起夜宵摊赚钱攒钱。如今,陈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将餐馆开在当地最大的商场,那幅画就摆在餐馆收银台旁边。
据了解,三十余年来,温向红成功改造罪犯4000余名。这群人出狱后分散在各地,她们的故事,大多散落在人海,鲜为人知。
2023年底,江西省新城监狱办公室主任王鹏双带领采访团采访温向红以及她教育改造过的人。在浙江某地,他们找到了包括陈曼在内的多名刑满释放人员,她们大多凭着在监狱学到的针织技术,在当地的制衣厂打工谋生。
让王鹏双感动的是,得知采访团为了解温向红的事迹而来,这些平日为了全勤奖几乎全年无休的人,专门请了假赶来见面。七八个人聚在陈曼的餐馆里,谈论着同一个名字——温向红。
“4000余名被改造好的罪犯,已经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走近这些‘数字’,才发现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她们经历过生活的挫折,终于明白要靠双手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王鹏双感慨道。
王鹏双也是一名监狱民警,从小也在监狱农场长大,相似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得离温向红很近,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越靠近,越觉得温暖;越了解,越觉得真实。”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把温向红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采访一年多,像上了一堂党课,她是最好的‘教科书’。”
这个想法在2025年1月9日实现了。当天上午,江西省司法厅在南昌举行“警心向党别样红——温向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王鹏双作为报告团成员,分享了近两年跟进访谈所了解到的人和事、温暖与感动。
“没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就是这些普通的、平凡的小事,最能打动人。”一同前往采访的江西省女子监狱宣传培训科科长涂艳薇说。
这种平凡的力量,恰恰有最真实的回响。听说记者们要来江西省女子监狱采访温向红的事迹,65岁的俞弋银接到老干科的采访通知后,一大早从南昌市区的家中出发,转了两趟车专程赶到监狱,“我不太会说话,也不愿意说话,如果是(要采访)她,我愿意(来)。”
“您知道温向红获奖了吗?”记者问她。
退休已久,俞弋银对这件事不太知晓。记者向她列举了温向红近年来获得的荣誉,尤其提到江西省委政法委号召全省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学习宣传温向红先进事迹,以及温向红刚刚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的消息。
“真的吗?”俞弋银兴奋地拍起手,“恭喜她,为她高兴、自豪。”她笑得灿烂如孩童,像是很久没有听到好消息的人,突然得知了一桩天大的喜事,“她值得,好人应该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