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建阳区综治中心打造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确保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事有人办、难有人帮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综治中心自2024年8月正式运行以来,有效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吸附各类矛盾纠纷的“海绵体”、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收集社情民意的“新载体”、凝聚基层力量的“新枢纽”,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4年,建阳区、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经验在南平市推广,并在福建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一站式”解纷,“全链条”解决

  近日,记者走进建阳区综治中心,在一楼服务大厅,科学明晰的布局、立体直观的导引,让来访者能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目标窗口;在二楼,从擅长调解医疗纠纷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到常态化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家事纠纷调解和培训的“红姨调解室”,再到建阳区法学会常驻于此的“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室”……一个个“服务零距离”的功能窗口,一间间专业化的工作室,宛如“智能导航、全域联通”的“解纷枢纽”,无论邻里间的小矛盾,还是涉及法律政策的大问题,各种“矛盾堵点、纠纷痛点”都能在这里找到最优“疏导路径”。

  “综治中心怎么建、调解整合怎么抓,这些都是我们在规范化建设、专业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建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通过不断整合各单位力量,让群众“一脚踏进大厅门,一眼认准办事人”,实现各类矛盾纠纷 “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今年3月25日,一起信用卡纠纷案件在建阳区综治中心“科技法庭”开庭审理,敲响了建阳区人民法院驻区综治中心的第一槌。在解决当事人谢某某与金融机构间经济纠纷的同时,也帮助其化解了可能引发的家庭危机。

  记者了解到,此前的3月12日,建阳区综治中心组建了南平市首家“金融纠纷联动化解中心”,7名法官、书记员、调解员常驻,12家金融机构轮驻,构建了法院、金融监管局、综治中心等相关部门协同工作的新模式。截至目前,“金融纠纷联动化解中心”已调解成功案件274件,提供调解指导129次,司法确认121起,快速裁决案件108件。

  不仅是金融纠纷的高效化解,该综治中心还针对各类矛盾纠纷,引入家事纠纷调解“红姨”品牌调解团队、“卓越心理咨询中心”、“潭阳法律服务所”等社会团队和机构坐班服务。同时,邀请资深律师、政法单位业务骨干等70余人担任法律顾问,进驻区、乡两级综治中心,推动重大矛盾纠纷在“法理、事理、情理”框架下有效化解。

  在建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看来,不仅要把各方力量整合到中心来,还要让各方力量“动”起来,上下联动,形成联调闭环。

  2024年,黄坑镇的叶某、陈某某和陈某三人因林地与田地界线和木材砍伐产生纠纷,三人到建阳区黄坑社区反映相关情况。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将事件迅速反映至黄坑镇综治中心。该综治中心迅速上报建阳区综治中心寻求指导,组织相关单位人员一同前往事发地进行实地查看并就地开展调解工作。最终,这场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据建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这起纠纷的及时化解,得益于黄坑镇综治中心及时启动了“乡呼县(区)应”机制,即矛盾纠纷在“乡内流转”处置无效的情况下,迅速上报到建阳区综治中心,由区综治中心牵头区级相关部门协力解决事件,“正是这种层层负责的机制,让矛盾纠纷处理环环相扣,最终得以成功化解”。


  “下沉式”服务,主动寻求破题之策

  民生无小事。建阳区综治中心以多种方式全方位为群众提供多种法律服务,确保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事有人办、难有人帮,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面对基层治理中不容回避的“疑难杂症”,建阳区综治中心敢为善为,不断寻求破题之策。

  “我没有入住,怎么就要缴纳物业费?有什么法律依据?”近日,在建阳区综治中心“吃茶话事”调解室,某小区业主向工作人员“讨说法”。

  原来,该业主2022年3月购买住宅后,因长期空置未缴纳物业服务费,物业公司多次催缴未果后将其诉至建阳区法院,法院将该案导入建阳区综治中心,希望协助调解。建阳区综治中心联合区法院法官、特邀调解员在“吃茶话事”调解室为该业主释法说理,同时将物业公司也召集过来,通过“背靠背”疏导与“面对面”协商,历经两个小时,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

  事后,参与该案调解的区人大代表余月友、王思与各单位就物业纠纷形势、优化治理等进行会商,探讨类案解决方案。受该案启发,建阳区法院第一时间组建诉讼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法院指导、先行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一站式”解纷路径。在此基础上,建阳区法院继续延伸团队服务范围,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广至物业类纠纷化解中,已通过联动机制成功化解纠纷3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这也是“吃茶话事”调解室入驻综治中心以来调解的首起物业纠纷。“吃茶话事”机制是南平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平市将“茶和天下”理念融入解纷工作,坚持“把茶泡开、把话说开、把心结解开”工作法,推动本地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平安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乡贤等社会化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高位嫁接、力量下沉、资源下倾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仅建阳区就设立“吃茶话事”点273个。

  “与此同时,我们以综治中心为阵地,立足预防化解,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基层疏导,激活神经末梢,凝聚平安建设合力。”建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建阳区委政法委依托综治中心阵地,自2024年以来已选派219名优秀干警担任234个村(社)的平安指导员,组织平安指导员深入挂点村(居),开展普法宣传、反诈宣传、纠纷调解等活动,每月定期召开平安指导员联席会,会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以来,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515次,收集社情民意358条,化解矛盾纠纷2646起。

  另外,建阳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还吸纳资深律师、政法单位业务骨干等专业人员,组建法学咨询专家库,选聘法学咨询专家21人进驻区、乡两级综治中心。目前,建阳区除在综治中心设立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室外,还在全区设立了9个工作站、11个服务点,有效提高基层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高效答题,构建信息化治理网

  “村口垃圾很多天没有人处理,已经吵起来了,请你们赶紧帮忙想想办法啊。”日前,建阳区综治中心接到群众电话反映后,立即协调该群众所在的童游街道综治中心组织“义警队员”等到场维护秩序,并联系司法所工作人员赶往现场进行调解。随后,童游街道综治中心组织物业公司、业主代表进行会商,提出调解方案,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当时、将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一通电话就把问题解决了,真棒!”在场群众纷纷称赞。

  这样的快速响应,得益于建阳区委政法委依托综治中心建立的“综治中心+网格化+数字化”的智治体系。该智治体系不仅能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妥善化解纠纷,还提升了该中心指挥调度室的智慧化、智能化,实现了指挥、调度、监督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据建阳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围绕“快速响应”思路,建阳区组建起“潭阳义警队”,并成立“义警总会”统筹全区义警队伍。这支队伍入驻各级综治中心,接受指挥调度室指令并形成快速联动反应,有效遏制了矛盾苗头。“他们既是矛盾纠纷排查的‘流动信息员’,也是扎根基层的‘纠纷调解能手’,从源头上让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

  “作为综治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指挥调度室的智慧大屏集成了涉稳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和综治视联网智慧调度等功能,会商研判室工作机制对重点疑难问题进行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在建阳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该中心负责人进一步介绍。

  记者了解到,该调度室日常通过“雪亮工程”进行应急指挥调度,每周对网格化管理平台、涉稳风险隐患平台和入驻单位的案事件进行会商研判,并及时推送当地党委政府,强化源头预防、重点领域稳控。自该智慧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召开了49次会商研判会议,发放风险提示函64份、形成每周专报49期,有效压实压紧各级各责任单位主体责任,实现了“多头分散”向“同频共振”转变。

  与此同时,建阳区综治中心还围绕基础数据录入、走访任务制定、重点问题处置、数据分析研判等工作内容,组织乡镇(街道)信息化平台管理员参加“综治中心+网格化+数字化”智治体系培训交流会,通过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风险隐患信息化平台的实战运用能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开展对提升中心工作人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他们在‘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保障自身安全同样重要。”建阳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