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脚下的治理答卷
以心为桥 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
天山巍峨,静静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绿洲绵延,默默承载着各族群众对和谐安宁的热切期盼。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宏伟蓝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4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正一步步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实践场景。
退休政法干部组成的“银龄工作室”,用专业素养耐心细致解开草场纠纷的“疙瘩”;琴声悠扬的“冬不拉调解室”,以浓郁的民族温情融化邻里矛盾的“坚冰”;走家串户的网格员,用坚实脚步丈量民情,将工资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温馨舒适的心理咨询室,以“心治”暖流抚平群众心头的“褶皱”……从城市商圈的共商共治,到乡村田野的矛盾化解;从法治保障筑牢的坚实底线,到心理服务传递的温暖护航,新疆正以多元共治的智慧、为民服务的温度,书写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答卷。
特色调解室扎根基层 探索矛盾化解“新路径”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由8名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且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退休政法干部组建的“银龄工作室”,早已成为该县综治中心的一块“金字招牌”。
不久前,该工作室的退休法官巴尔泰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3年的草场合同纠纷。这起纠纷的化解,不仅有效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恶化,更让当地牧民的法治观念得到显著增强。当事人米某由衷感慨:“巴尔泰既懂法律,又懂我们牧民的心思和草原规矩。他把道理讲得明白,我们心服口服!”
正是因为“银龄”专家在化解具有地域特色、专业性强的复杂纠纷中具备独特优势,新源县将退休人才的专业优势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充分盘活“银龄”人才资源,探索出“专业支撑+实践应用”的法治服务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基层法治力量薄弱、专业水平有限的难题。
近年来,新疆各地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调解室,将群众与社会组织力量纳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责任主体范畴,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综治中心,有一间充满民族特色的“冬不拉调解室”。近日,一起因电子猫眼安装引发的邻里隐私权纠纷,在这里得到圆满化解。
纠纷调解过程中,福海县人民法院法官与当事人努某、袁某围坐在一起,弹起了哈萨克族群众最喜爱的冬不拉。悠扬的琴声舒缓了当事人的焦虑情绪,唤醒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馨记忆,成功打破了双方的对立氛围。当事人在熟悉的旋律中逐渐放下戒备,以拉家常的轻松方式坦诚沟通诉求。
待双方情绪缓和后,法官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清晰明确地划分了双方权责。最终,经过耐心释法明理与反复协调,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袁某自愿拆除现有电子猫眼设备,重新安装仅朝向自家门口区域、不涉及努某隐私的监控设施。至此,一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在“冬不拉调解室”的温情化解下圆满落幕。
类似这样的特色调解室,如今已遍布天山南北。在喀什地区喀什市,当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喀什古城景区精心打造“百年茶馆”品牌调解区、“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民意收集站等特色解纷平台,通过茶话会、恳谈会等轻松形式,让居民群众面对面沟通,有效解决矛盾纠纷。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纠纷调处中的作用,将“喻大姐调解室”“民情大碗茶馆”“石榴籽小屋”等知名品牌调解室引入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进一步充实“市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力量,延伸调解工作触角,尽可能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则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天山社区成立由5名退役军人组成的“老班长调解室”。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自2024年以来,该调解室成功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各类问题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这些特色调解室不仅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更成为传播法治理念、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各民族群众在这里相互交流、增进理解、彼此包容,以法律为基本准则,以乡情为情感纽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将和谐稳定的根基深深扎在民心之中。如今,这些扎根基层的特色调解室,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治理动能”。
多元力量协同发力 奏响共建共治“交响乐”
2024年11月27日,一场以“党建引领聚合力 优化商圈营商环境”为主题的联席会议,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萨依巴格街道辖区内的楼兰宾馆召开。
“希望社区能对小康城、人民广场出现的噪声扰民、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加强巡查和劝导,进一步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我们这里有时车辆堵塞情况比较严重,希望交警或社区能帮忙加强疏导。”会议现场,楼兰社区商圈的商户代表踊跃发言,有序表达各自的诉求与意见。
面对商户们提出的各类问题,社区负责人与州市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倾听,或耐心细致答复,或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积极回应。对于暂时无法解决或需要进一步提交上级相关部门处理的问题,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登记,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的同时,承诺尽快向上级反映,确保商户提出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楼兰社区地处库尔勒市中心核心区域,辖区交通便捷,商户数量众多。近年来,为打造和谐共促的良好营商环境,社区积极谋划、主动探索,构建起“党建引领+商户联盟+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着力营造“商家事、众人评、集体商”的良好氛围,为商户搭建了一个建言献策、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有效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事实上,在探索构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进程中,新疆始终走在前列。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一个个微小的网格交织成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网格员就像城市的“神经末梢”,时刻敏锐感知着社会的细微动态。他们密切关注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各类安全隐患等问题,一旦发现苗头便第一时间介入处理。
不久前,昌吉州奇台县果果滩社区圣水名城小区的网格员在入户宣传综治中心相关政策时,得知居民王某正为如何讨回被扣除的1000元工资而发愁。经详细了解得知,王某此前因与部门主管发生口角,一气之下辞职。在后续索要工资时,公司以“无故离职”为由,扣除他1000元工资。王某曾辗转求助行业主管部门、法律咨询公司,但问题始终未解决,心中怨气越积越深,甚至在沟通中冒出过激言论。
了解情况后,网格员立即陪同王某来到社区内的“湛思敏家门口调解室”。调解员湛思敏一方面耐心安抚王某的情绪,另一方面联合社区民警向他详细讲解过激言论可能涉及的违法风险。随后,湛思敏又召集涉事公司及有关人员,通过“反复复述事件细节、追问矛盾纠结点”的方式,让双方清晰认识到彼此在认知上存在的偏差。
最终,经过多轮沟通协调,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公司同意退还王某被扣除的1000元工资。然而,当天天色已晚,财务人员已下班,无法即时付款,这让王某的情绪再次紧张起来。见状,湛思敏立即联系奇台县人民法院,为双方的调解协议办理了司法确认,这才给王某吃下了“定心丸”。
从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到细致开展情绪疏导,从深入宣讲法律知识到扎实做好程序保障,调解员和网格员们凭借“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等一会”的坚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如今,王某已顺利拿到了应得的工资,曾经的隔阂与矛盾也烟消云散。这场持续多日的调解成为新疆基层治理工作的生动注脚,也让“有事找调解”逐渐成为群众心中安心可靠的选择。
“心治”“法治”双向融合 绘就治理温度“新画卷”
家住乌鲁木齐市红庙子街道的古丽,曾一度深陷家庭阴霾之中。由于孩子教育、代际沟通障碍、家庭支出等问题,家庭成员间的争吵成了生活常态。长期的精神折磨,让古丽变得沉默寡言。走投无路之下,古丽来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古丽的情况后,迅速联系常驻中心的悦心屋心理咨询室,为古丽预约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经过两个小时的专业心理疏导与问题分析,古丽心理状态有了明显改善。她开始尝试理性分析家庭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咨询结束时,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古丽的脸庞,她的眼中闪烁着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光芒。
沙依巴克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在如今的生活中,许多矛盾纠纷、信访案件的产生,都与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以往,部分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仅聚焦于问题本身的协商解决,却忽视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出现“问题解决了,心结没打开”的情况,甚至导致矛盾反复出现。如今,通过“心理疏导+矛盾调解”的双重发力,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时,既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从心理层面帮助群众“解疙瘩、卸包袱”,实现了“事心双解”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个体心理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由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此,新疆各地积极探索以“心治”促“法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将心理健康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
喀什地区巴楚县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特点,创新性地将心理疏导融入人民调解工作,以巴楚镇为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心理疏导+人民调解”的解纷新路径,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心结、治心病”工作法。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在综治中心内高标准打造心理服务主阵地,建成集沙盘模拟、情绪宣泄、放松疗愈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心理疏导室。依托与县卫健委的联动机制,该县率先引进颅脑反射治疗仪等专业设备,不断优化软硬件设施配置,为群众打造了安全温馨的“心灵驿站”,实现了心理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面跨越。
新疆各地以“心治”为突破口的治理实践,让社会治理既彰显法治的“力度”,又饱含人文的“温度”。这种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不仅成功破解了“问题解决、心结难开”的治理难题,还从源头上减少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让“事心双解”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如今,在天山南北的村(社区)、综治中心、服务站点,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专业心理服务的帮助下,抚平情绪“褶皱”、化解心理困扰,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参与社会建设。
相信在未来,新疆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不断书写崭新篇章,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土地,让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在天山脚下愈发绚烂多彩,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中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