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禁毒舞台剧《况且,况且》台前幕后
人生是一辆飞驰的列车 没有况且
面对吸毒的丈夫,女人如何勇敢作出人生选择?误入“毒”途的青年作家,如何与自己、与过去进行和解?受到毒品诱惑的“毒二代”少年,如何冲破家庭阴霾迎来崭新人生?
不久前,由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禁毒舞台剧《况且,况且》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开演。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处组织硕、博研究生团队共同创作,将禁毒宣传与戏剧有效结合,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深切感受毒品之痛。
三种视角,三条道路
随着一辆列车呼啸驶来,舞台剧《况且,况且》拉开序幕,该剧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以吸毒者家属、吸毒者自身和面对吸毒诱惑之人的不同视角,分别讲述了《小云》《忏悔之声》《心愿》三个禁毒故事。
小云是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因前夫家暴而离婚的她,在火车站偶遇为人仗义的斌哥,两人在车站结缘。婚礼前夕,小云发现斌哥用过的吸毒冰壶,内心几经挣扎后仍选择嫁给斌哥。小云怀孕后,斌哥复吸,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欺骗后,小云最终选择离婚,独立抚养孩子长大。
中央戏剧学院2024级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姬成是该剧的编剧之一,他告诉记者,《小云》的情节是最早被敲定的,故事原型是他某位朋友的堂兄。通过朋友的真实讲述,姬成深刻感受到毒品毒害的不只是吸毒者自己,也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也让他想到,或许可以从亲人视角切入毒品之害。
在剧中,小云从浪漫邂逅的喜悦跌落到现实谷底,一次次相信又一次次被辜负,家中年迈的奶奶、无辜的稚子也都让故事蒙上了悲剧色彩。观众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化,旁观了小云一家的悲欢离合,也感受到毒品的巨大危害。
第二个故事《忏悔之声》围绕一场学生与老师的对峙展开,学生为找寻写作灵感染上毒瘾,滑入犯罪深渊;老师却以此为要挟,剽窃学生作品并声名大噪。在对峙中,学生意识到毒品是万恶之源,是让人沉沦的沼泽,最终他选择脱离毒品重新生活。第三个故事《心愿》的主人公是小云的儿子星星,对于现实生活十分迷茫的他似乎做了一场梦,梦中的角色让他发现自己逃避现实的本性,甚至蛊惑他用毒品寻求短暂解脱,关键时刻他拒绝了毒品的诱惑,也正视了自身过往,最终作出了正确选择。
三重视角,三个故事,三条面对困境的不同道路。主创团队从不同角度切入主题,深刻展现了毒品如何剥夺一个人深爱的一切,并以此力证拒绝毒品诱惑的必要性。
在为该剧命名时,主创团队采用了模拟列车行进声音的“况且,况且”为题。对此,姬成表示,列车既象征告别,又象征相逢,往往是人生旅途产生转折的节点,编剧们以列车为引,将三个故事串联起来。此外,列车总是飞驰向前,人生也没有况且,希望观众朋友们可以在人生的岔路口谨慎抉择,对自己负责,对爱的人负责。
面对困境,成瘾不是解药
“我国禁毒力度位居世界前列,毒品危害人人皆知,但为什么总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主创团队在拿到创作主题后产生的疑问。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在立项、创排剧目过程中,主创团队系统查阅了案例资料,阅读了毒品纪实文学作品《绝对禁区》、学术著作《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毒品》等多部书籍,还在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的帮助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戒毒学员进行深入访谈,近距离了解吸毒人员的生活全貌。
姬成告诉记者,命题创作对多数创作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尤其是毒品这个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的领域。为了让剧本设计更加真实合理,主创团队认真倾听了戒毒学员在涉毒前的生活状态、初次涉毒的情景、家人来强制隔离戒毒所看望的情景等,引导他们将客观的场景描述与主观的心理波动结合来谈,以帮助主创团队更加真实地把握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确保剧目根植现实、贴近生活、可信可感。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主创团队发现,很多“瘾”的开端是人生困境。
正如在《忏悔之声》中的学生梦想自己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但面对老师的无情打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选择向“恶魔”求助,最终染上毒瘾。《心愿》中的星星也因长期背负“毒二代”身份,社会的评价和家庭的压力让他险些跌入毒瘾的陷阱。
舞台剧《况且,况且》不仅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毒品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精神的巨大侵蚀,更将视野从毒品本身拓展至更广阔的层面,深刻探讨了涉毒人员家庭应如何妥善处理亲情关系、吸毒者走上吸毒之路的深层原因等,并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普遍焦虑的关切,提示青年朋友们如何警惕并防范各种形式的毒品诱惑。
“我们希望用剧中人物的经历唤起大家对毒品的警觉,永远不踏上那条不归路。”担任该剧导演的2024级导演系博士研究生柳光远说。
禁毒大戏,要既好看又有力
今年是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的第13年。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积极探索禁毒宣传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将禁毒防毒教育作为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和精神抓手,以艺术项目带动禁毒理念的传播,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学习禁毒知识,树立禁毒意识。
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创作12部禁毒题材剧目,包括《黑夜点灯人》《出窍》《临界》《鸟》《暗夜逐光》《脱轨》《你的名字》等剧目,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禁毒戏剧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代替直接灌输,让生硬的禁毒宣教寓于戏剧的矛盾冲突中,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高等艺术院校在发挥学科与平台优势、服务重大社会议题方面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创作是一次既有趣又有益的过程,虽然是‘命题作文’,但编剧团队打开思路尝试了多种写作风格,希望把‘命题’做得精彩的同时,也能为禁毒工作贡献一点微薄力量。”姬成说。
在《小云》中扮演斌哥一角的王广源是中央戏剧学院2024级表演系的硕士研究生,这也是他第一次演绎吸毒者的故事。
王广源坦言,演绎一个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角色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但也是突破自身、提升演技的宝贵机会。在采风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他不仅认真倾听了吸毒人员的痛苦经历,还系统学习了禁毒领域的专业知识,这让他在更加了解吸毒危害的同时也更加警醒。他表示,在生活中,不管是面对工作压力还是感情困惑,可供选择的排解出口有很多,但吸毒绝不是其中之一。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权益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况且,况且》将禁毒宣传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以青少年视角创作青少年喜爱的禁毒宣传作品,将毒品的危害通过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提升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未来团市委将继续支持青少年创新禁毒宣传模式,为首都禁毒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同志表示,北京是文化中心,以戏剧的形式开展禁毒宣传与首都文化禁毒理念高度契合,戏剧形式更易于被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也能让毒品的危害更加具象化地激发观众共情,沉浸式体验感更强烈。下一步,市禁毒办将继续给予支持,推动创作出更多优秀禁毒题材的戏剧作品,持续营造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