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法院扎实推进“八五”普法

探索创新普法工作机制 打造普法工作“昌平样板”


  自“八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北京市及昌平区“八五”普法规划工作目标,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形式,以案释法、以案讲法,让法治精神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理念化为行动,成功打造出一套有影响力的普法工作“昌平样板”。


  构建普法“大格局”,让普法工作“落地有声”

  昌平区法院坚持将普法工作纳入全院工作总布局,与审判执行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成立“八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八五”普法工作规划》等文件,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等重点内容。

  制定详细的普法责任清单和年度宣传工作计划,厘清各部门普法职责,形成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的全民普法工作格局。健全督导推进机制,对各部门普法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开展“月度提醒、季度通报”,确保普法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打造普法“新矩阵”,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

  在昌平区流村镇老峪沟村普法驿站,法官刚结束一场关于邻里纠纷的调解,随即针对旁听居民关心的物权问题现场开起了“法律小课堂”。“法官就在身边,有事儿随时能问,心里踏实多了。”贴近生活的法治服务获得周边居民的认可。

  近年来,昌平区法院持续推动普法实体阵地增量扩容,在回天地区、未来科学城等建立37个法官工作站和法官联系点,24个普法驿站,打造“小、精、近”便民普法服务圈。建立流动普法阵地,以“法治流动巴士”为载体,以“巡回普法+定点服务”模式覆盖广场、商圈等人员密集区域,为群众创造“随时关注、随手学法”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发挥普法阵地的综合效能,将普法驿站打造成集普法宣传、巡回审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服务平台,在办案中普法,在普法中办案,让庭审成为鲜活的法治公开课。

  昌平区法院深耕普法网络阵地,创新“指尖普法”,开通官方抖音号、快手号,构建“两微六端”自媒体矩阵,推出“小案大民生”“民法典小课堂”“法眼看剧”等普法专栏,自2021年至今共发布信息7000余条,阅读量和互动量持续攀升。

  此外,昌平区法院坚持在创新手段、探索模式、讲求方法上下功夫、出实招,推出北京法院首个动漫形象“昌小法”,以可爱、亲和的形象为普法增添趣味性。综合运用动漫、漫画、短视频等手段创造表达新范式,制作法治微电影、微动漫、微视频126部,用多彩内容、多样表达、多种形式“引关圈粉”,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奏响普法“协奏曲”,让法治护航“行稳致远”

  昌平区法院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脉搏,让普法与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夜间法庭”、“双诉双融”共治机制、“全院一件案”机制等特色工作,不仅高效化解了辖区矛盾,也成为讲述法院服务大局故事的生动素材。

  此外,昌平区法院构建了“节点+主题”双轮驱动普法体系,梳理了一套《重大时间节点普法目录》,指导全年“月主题、周重点、日活动”宣传节奏。“三八”国际妇女节前讲妇女权益,开学季进校园讲防欺凌,重阳节进社区讲防范养老诈骗……内容跟着节点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近5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558场,受众超过10万余人次。

  “选择具备安全施工资质且信誉良好的施工人建房,建房时要签订书面合同……”在小汤山镇葫芦河村,一场“家门口”的典型案例通报会吸引了众多群众。“在家门口溜达的功夫就能学到法律知识,真方便!”“正琢磨要翻建老房呢,太及时了!”

  据了解,这样的“家门口”普法并非偶尔为之,为了让普法紧扣群众所需,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昌平区法院广泛搜集辖区矛盾纠纷、法律援助、信访情况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建立动态更新的“普法需求清单”。精准梳理在物业、邻里、合同、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领域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召开新闻通报会26场,发布典型案例156个,及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昌平区法院开展分众普法,根据不同群体的职业特性、年龄结构、法律需求等差异,“量身定制”普法活动,特色普法品牌应运而生。如与昌平区委党校共建“依法行政现场教学基地”,创新打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助力依法行政;打造“青春灯塔”普法品牌,以模拟法庭、排演法治剧等可视化形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校园生活场景;开展“安商惠企普法行”活动,以行业内典型案例解析为主,发送“京企法律服务包”,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建强普法“主力军”,让普法力量“持续在线”

  “我想问问怎么立遗嘱?”在拓然家苑社区,一位女士拿着宣传册询问。为其答疑解惑的是昌平区法院“金色年华”退休法官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们围绕大家关注的邻里纠纷、遗产继承、养老诈骗等内容,结合自身多年的审判工作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摆摊普法”。“退休后还能用专业知识服务群众,是责任也是荣幸!”退休法官说道。

  强大普法成效的背后依靠的是一支素质过硬的普法队伍。昌平区法院严格遴选具有深厚法律功底和优秀表达能力的法官、法官助理,组建“爱家”普法团队、“零距离”山区法官普法团队、以案释法宣讲团等多个专业化普法队伍。此外,联合区司法局、乡镇(街道)等,加强对村(社区)“两委”干部、“法律明白人”及各类调解组织的培训指导,与区工会、妇联等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构建普法网络;依托高校学生会、青年法学会等学生社团,选择一批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普法宣传工作,在北京农学院挂牌“基层治理人才孵化基地”,增强高校师生法治实践能力。

  为确保普法队伍活力和能力迭代升级,昌平区法院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聚焦民法典、社会治理领域新规定、常见纠纷调解等专业内容,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业务交流。同时,加强新媒体技能培训,涵盖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巧,培养普法人员运用情景剧、互动游戏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的能力,将“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网言网语”。这支队伍中,已涌现出多名全国法院“网评之星”、北京法院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等。

  当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化作普法驿站里的生动讲解、指尖屏幕上的趣味动画、校园法庭中的模拟审判、企业车间里的精准服务,法治便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照进群众生活的温暖阳光。昌平区法院精细分工明确路径,线上线下阵地融合,精准供给靶向发力,全力打好“八五”普法收官战,让法治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为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