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东城综治中心贯通四级“漏斗型”风险疏解链
守护首都功能核心区绝对安全
今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综治中心收到一份求助材料。4年前,李先生和团队曾为东城区某公司提供消防劳务,但一直没有领到工资,其间经多次讨薪和寻求调解等均未果。收到求助后,东城区综治中心坚持“以调解方式让问题在属地得到真正实质性化解”的理念,针对双方身处异地的特点,以智慧调解远程破局;对于涉及公司“业主未结款”的踢皮球式推诿,以法治思维厘清责任边界;同时为防止“纸面和解”以全周期管理保障调解实效。很快,身在异地的李先生不用来到北京,就拿到了涉及公司的分期付款承诺书,并且东城区综治中心还动态跟踪落实情况。
自去年推动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东城区委政法委立足东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特殊区位与治理需求,秉承“核心区矛盾宜散不宜聚”的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推进规范化建设。目前,东城区以区街两级综治中心作为关键和抓手,已构建“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漏斗型”风险疏解链,为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城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集约高效两级治理中枢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承担着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使命,同时也面临着空间资源高度紧张、矛盾风险高度敏感的现实压力。为此,东城区遵循“核心区矛盾宜散不宜聚”的内在治理规律,打造了集约高效的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
东城区综治中心由区信访接待大厅改造而成,面对空间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出群众接待、调解服务、指挥调度、心理服务“四大功能区”,实现了有限空间资源最优配置。
走进区综治中心大门,对面墙上的“正阳汇安”四个大字赫然入目。这一主题定位,寓意以“正阳”立魂、以“汇”聚力、以“安”固本,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长治久安”的东城治理范式。中心实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依托综治信息化平台,将事务智能分拨至责任主体或功能区。
区级综治中心明确“非全科门诊”的定位,坚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其核心任务聚焦在“统筹调度、专业处置、法治保障”,以“集成化、法治化、专业化”精准发力,通过整合审判、检察、司法行政、信访及公安等核心力量,融合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专家力量,对跨部门、跨区域、重大疑难矛盾实行“首接负责、把脉问诊、联动调处、司法兜底”,确保“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
街道综治中心科学设置了登记受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调解工作、指挥调度5个基本功能区,并因地制宜拓展特色品牌调解、整合多元解纷力量,实现“一站式”化解。街道综治中心以实战为导向,登记受理区精准导流,调解区牵头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区普法援助,指挥区负责联动处突。
两级综治中心设定了明确的办结时限,区级为“一般7日、复杂30日”,街道为“一般7日、最长30日”,并通过“受理—分拨—处置—反馈”全链条线上闭环保障治理精度和效能。
据悉,区综治中心还依托“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整合海量数据,运用算法模型科学设定风险因子,动态生成三色“平安指数”热力图。通过数据碰撞、叠加评估,实现风险“精准画像”、趋势“提前预判”,推动治理由“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跃升。
此外,“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将各领域矛盾风险实时嵌入各街道各社区地图模块,通过不同颜色直观展现,并通过印发“平安指数体检报告”、靶向督办等形式,协助街道、社区、网格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治理能力。
四级“漏斗型”风险疏解链确保矛盾就地化解
如何保障中央政务绝对安全?如何为老百姓建设和谐宜居之地?为及时全面发现风险矛盾,让身边的安全稳定问题变得“可感、可触、可见、可解”,东城区委政法委以贯通四级“漏斗型”风险疏解链,推动矛盾就地化解,确保矛盾不出区。
社区和网格是东城区多元共治、长治久安,让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中坚力量。
作为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源地,东城区在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夯实网格这一“神经末梢”。依托1971个“微网格”,社工坚持“日日格上走、事事格上巡”,并通过“社区汇聚”平台实时上传苗头隐患,确保风险在萌芽状态就能被发现并化解。
“社区汇聚”平台是四级联动的数据源头,是东城区推进街道综治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工通过平台移动端实时采集上传人、地、事、物、情动态信息,确保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入网入库”,台账信息实时更新、清晰可见,为精准治理提供“源头活水”。
依托该平台数据,社区层面能够做实“汇聚民情”并进行动态分析研判,高效分流处置一般性矛盾,筑牢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在街道层面,特色品牌已成为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比如朝阳门街道的“四合一家”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模式,以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为切入点,发挥街道工委统领全局作用,把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结合,从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规范流程、德法结合等方面不断增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让居民咨询有人答、诉求有人应、纠纷有人调、困难有人帮,真正实现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定门街道于去年在“相约星期二”机制基础上成立“安定枫景·和议庭院”综治中心,集便民服务大厅、信访接待室、律师咨询室、心理疏导室、矛盾调解室等于一处,发挥包片的党员干部、社区民警、房管员、城管队员、网格员、纠纷调解员、心理疏导员、社会治理监督员、物业管理员等多方力量,从法治、心理、管理等不同角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据悉,今年以来,东城区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高频诉求化解率达97.2%,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常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区”。
与此同时,东城区已经畅通“社区汇聚—街道中心—区级平台”三级流转机制,明确各级矛盾纠纷处置的责任与边界,形成“分层过滤、梯次化解”的“漏斗效应”。四级“漏斗型”风险疏解链有力推动了矛盾就地化解。
“平安恳谈”筑牢政法为民一线堡垒
2024年底,永定门外街道一老旧小区居民与物业因电梯改造中的造价、招投标流程和垫资方式等问题引发纠纷。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邵一峰接到街道调解员求助后,与法官助理背着国徽走进社区,经过三个小时的普法宣讲、难题拆解后,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并最终顺利推动新电梯的安装。
这是东城区法院中轴线上的“背包法官”以司法之力守护中轴线文脉传承和民生福祉的故事之一,也是法院干警深入基层、源头解纷的生动缩影。
去年,东城法院以办案履职守护中轴线文脉传承发展和民生福祉为主线,打造了“和合·中轴”法院文化建设品牌,出台21项保障举措,将23个诉调对接工作站、25个普法驿站打造为中轴线上融合法律知识宣传阵地、社情民意收集阵地、矛盾纠纷化解阵地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功能平台。
让矛盾纠纷真正化解在基层,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了”的难题,专业法治力量不能少。前不久,东城区委政法委正式启动“平安恳谈”工作,将精干政法力量精准投送至治理最前沿,实现“干警沉下去、效能提上来、问题真解决”。
东城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政法干警深入扎根平安建设一线,“平安恳谈”机制以“名册管理、责任到人”方式让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骨干干警实名制对接17个街道综治中心,同时采取“集中座谈、随机访谈、定向约访”三维沟通机制,让政法干警与街道、社区等形成多渠道、多场景互动模式。
据悉,东城区“平安恳谈”机制还创新推行“四单驱动”的闭环模式:恳谈成果即时形成“问题清单”,精准锁定基层难点;区委政法委迅即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时限要求;全程督办生成“落实清单”,季度通报进展,难点问题启动区级专题协调;年度复盘形成“成效清单”,评估解决质效,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东城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平安恳谈”工作,已经梳理出90余条具体任务并形成任务清单,将推动各责任单位组织落实,确保工作形成闭环,切切实实地解决真问题,取得真实效。
此外,东城区委政法委还将“平安恳谈”工作中的问题整改结果纳入平安建设硬考核,将对处置不力单位严肃通报约谈,倒逼“带着问题督导、对照清单整改、压实责任目标”落地见效,推动下沉效能实质跃升,切实提升为基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