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阜平县人民法院城南庄法庭传承新时代红色精神纪实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司法新篇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北靠苍山主峰,南邻胭脂河,苍松翠柏、风景秀美。坐落在城南庄的阜平县人民法院城南庄法庭位于晋察冀边区红色革命圣地中心地带,东邻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近年来,该法庭始终传承和发扬晋察冀边区革命精神,践行边区高等法院“马背上开庭、窑洞里断案”的司法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为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脉相承:从“流动审判”到田间地头庭审
沿着太行山蜿蜒崎岖的山路,走到阜平县史家寨乡家北村半山腰,一孔两层窑洞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历经沧桑岁月,如今的窑洞上留下斑驳痕迹,但寻访当地群众依然可以听到这里8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这孔旧窑洞曾是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的旧址,也是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
1937年,晋察冀军区机关以阜平县为中心,创建了华北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晋察冀边区临时高等法院在烽火中宣告成立,并颁布了《晋察冀边区法院组织条例》等法令。巍巍苍山曾见证它在战火中诞生,潺潺鹞子河曾聆听它为百姓断案的槌声。
进入新时代,这簇在抗日烽火中点燃的司法火苗,在城南庄法庭得以传承。城南庄法庭辖区有两镇一乡、53个行政村、4.8万人。为传承革命先辈精神、发扬优良作风,城南庄法庭将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的红色历史“上墙入心”,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南庄法庭展现出红色魅力。
城南庄法庭的红色文化展厅清晰展示了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组建的历史变革和司法进程,泛黄的档案资料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红色故事、典型事迹及案例,也述说着特殊年代的坚守——法官背着卷宗在山沟里巡回办公,“马背上开庭、窑洞里断案”成了常态。
如今,城南庄法庭干警学习当年晋察冀边区法官“流动审判”的做法,把庭审现场搬到田间地头。谁家因赡养老人闹矛盾,他们就将国徽搬到村委会开庭,法官边审案边给围过来的村民讲“孝顺是本分”;谁家因宅基地闹纠纷,法官就带着双方当事人到现场丈量,讲“六尺巷”的故事和“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我们沿用了当时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坚持群众路线的法律实践、纠纷预防与实体公正相统一等司法经验。”阜平法院城南庄法庭庭长李建桥说,这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意义。
赓续前行:用传统“老理儿”化解纠纷
今年7月,村民温某来到城南庄法庭表示,因遗产继承纠纷要起诉自己的亲弟弟。了解相关情况后,法官建议温某先行调解。随后,城南庄法庭干警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在调解室,温某和弟弟见面时,攥着衣角掉下眼泪说:“老人是我伺候走的,遗产我应多分一些!”弟弟梗着脖子,一脸的不服气,调解室里的空气顿时窒息了。李建桥没急着讲法律,而是从档案袋里找出一张泛黄卷宗的复印件——那是晋察冀边区法院调解的一起类似纠纷,先讲了一段“故事”。
“这是80年前晋察冀边区法院调解的一起纠纷,那时候就讲究‘谁尽心谁占理’。”李建桥讲完当年案情发生的原委,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劝温某姐弟俩,“你们看,80年前的法官就懂这个理儿:孝顺不是嘴上说的,是实打实的做。”
这时,姐姐温某从手机里翻出父母在病床上的照片,并从包里拿出父母住院时的治疗费清单。没等李建桥再说什么,弟弟自知理亏红了脸,“姐,之前是我浑(糊涂,不明事理)。”随后,双方当事人就遗产继承纠纷当场和解。
这样的调解在城南庄法庭屡见不鲜。李建桥说:“晋察冀边区法官们讲‘法理之外有情理’,现在我们办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还学这招——先暖人心,再讲规矩。”
近年来,城南庄法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地红色资源融合发展,设立红色调解室,邀请辖区各村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调解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我们调解员跟法官一起参与纠纷化解,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治宣传,共同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城南庄镇调解员冯树军说。在城南庄镇,和冯树军一样的调解员还有53名,他们与法庭一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创新机制: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多元解纷”
近年来,城南庄法庭积极传承红色司法精神,学习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以村调解为基础、区调处为补充”的基层纠纷化解经验,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村振兴治理需求相结合,创新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多元解纷”机制,通过做优示范调解、善意执行、心理干预等特色工作,书写了革命老区法院系统“保民生”“促发展”“融家暖”之“三重答卷”。
示范调解“保民生”。2024年3月,城南庄镇后庄村村民杨某带领17户村民代表到法庭求助,请求追回被拖欠两年的土地经营权租金。因该案涉及60户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事关社会稳定,为实质性化解纠纷,让百姓少跑路,尽快拿到相应款项,城南庄法庭依托“法庭+司法所+特邀调解员”联动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分析矛盾症结,找到“分期支付租金、保障持续经营”的利益平衡点,最终实现诉前案件批量、高效化解,避免刚性裁判激化矛盾。
刚柔相济“促发展”。城南庄法庭针对涉企纠纷,建立“三快一优”即“快立、快审、快执、优先”调解机制,为被执行企业留足生存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2月,某水业公司因拖欠80万元设计费被某包装设计公司申请强制执行,公司银行账户及机器设备被冻结、查封后陷入经营危机。城南庄法庭在案件审查中发现,某水业公司拥有稳定订单和应收账款,现仅因短期资金链断裂导致履约困难。机械执行可能导致企业停产、债务悬空,势必造成“两败俱伤”。法庭提出“活封换僵封”方案,引导申请执行人将冻结银行账户、生产设备转为查封企业对外应收债权。经过三轮“背对背”协商,双方当事人采纳了法庭的意见。同时,立案当天完成财产查控、审理中嵌入履行能力评估、执行时优先适用“放水养鱼”措施,配套“执前督促—执行和解—信用修复”全流程服务,实现涉企纠纷全链条高效化解。这样,一起涉企合同纠纷的原告、被告双方在城南庄法庭的柔性执行下达成“双赢”。
情理联动“融家暖”。2023年,城南庄法庭设立心理疏导室,构建“法庭+心理咨询师+基层组织”联动模式,将心理干预嵌入家事审判,针对涉家庭暴力、情感冲突案件,同步完善“亲子关系评估”“父母课堂”等配套措施。今年3月,城南庄法庭受理了一起涉家庭暴力离婚案件。袁某与李某因生意转型意见不合产生矛盾诉请离婚,双方为争夺子女抚养权发生冲突。面对夫妻冲突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法庭启动“心理疏导+联合调解”双轨机制,依托法庭“红色调解室”帮助子女疏导恐惧情绪,并理性表达抚养意愿;联合辖区派出所等成立调解专班,组织双方亲友参与“圆桌会议”,唤醒原告、被告双方家庭责任意识。经过多轮调解,原告、被告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从晋察冀边区窑洞里的一盏油灯,到城南庄法庭的灯火通明;从“马背上法庭”翻山越岭的布鞋,到巡回审判车穿梭乡村的轮辙,变的是司法办案的条件与形式,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与“司法为民”的赤子之心。城南庄法庭传承革命红色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案件调撤率由2023年的68.04%提升至2025年的81.6%,案件即时履行率达85%。城南庄法庭“根植红色基因润沃土 打造品牌法庭新‘枫’景”的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被河北省委政法委评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