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新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建设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亲自为新疆谋篇布局、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明确了新疆工作总目标,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天山南北呈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法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这深刻揭示了依法治疆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关键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优化治安环境,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治安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幸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和物质保障。

  以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框架。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法可依的制度基础,可以发挥基础性、保障性作用。2024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首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出台实施意见,统筹安排部署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这种顶层设计体现新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通过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强化制度保障。此外,新疆重视维系民族情感,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对于在法治轨道上保护新疆璀璨的文物遗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现代化执法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实践支撑。执法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开展执法工作过程中,新疆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问题考虑,围绕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问题持续优化、改进执法工作,特别是在各族群众关心的社会稳定方面,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执法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既要关注反恐维稳这样的“大事”,也要关心家长里短的“小事”。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可能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2025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对各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责任主体的职能职责等进行细化规定。这对深入推进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司法案件办理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法治认同。司法的本质是通过个案裁判、程序运行和司法服务,将法律规则转化为社会共识,进而凝聚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新疆法院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紧盯案件质量提升和矛盾源头化解,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成效明显。2024年,新疆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格局,将40%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元共治的效果充分释放;从“马背法庭”到“毡房法庭”,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冬不拉调解法”曾经两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4年1月,喀拉玛盖法庭获得“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以法治文化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行动自觉。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既是国家利益的法治表达,也是各民族利益的制度载体。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才能获得更持久、更深厚的社会基础。2021年,新疆制定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明确要求公民应当自觉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治理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近年来,新疆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重点开展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法治教育,以领导干部为主的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以农村、社区基层干部为主的村(居)民法治教育。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普法志愿者39083人,开展活动241650次,普法受众659.54万人。

  以政治统筹压实推进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涉及民族地区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要求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稳步有序前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党委统筹协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能力。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推进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工作。该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统筹协调职责,健全工作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各成员单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各项工作,一体推进落实;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使得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组织领导得到充分加强。

  本文为新疆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XH2024Z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新疆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