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法学会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法治新内涵

“小站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一场以法治为底色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蓬勃展开。南京市建邺区法学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新路径,以区综治中心为枢纽,以“小站点”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法治服务网络,在民生纠纷化解、金融风险防控、法治文化建设等领域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法治新内涵。


  用法治之力缝合赡养裂痕

  85岁的夏阿姨静静躺在床上,阳光在床头空药盒上投下细长的光痕。枕下那张泛黄的35万元银行存单复印件,是她半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积蓄的证明,如今由二女儿代管。夏阿姨的五个子女由于老人赡养和财产问题渐生嫌隙,且矛盾日益加深。

  关于老人的赡养及财产归属问题,夏阿姨家开了三次协调会,三次皆无果。夏阿姨的二女儿表示放弃继承权,也不再负责照看老人和支付医药费。同时,夏阿姨向子女们透露,除了那笔由二女儿代管的35万元存款,自己还有13万元存款由三女儿代管,以及3.3万元药费待支付。

  2024年10月14日,夏阿姨的三女儿无奈向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求助,希望协调老人的赡养及财产归属问题。了解到这些情况,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法学咨询专家、建邺区南湖法庭庭长殷仁奎对几位子女进行法律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赡养是刻在血脉里的责任,不是买卖,更不能用放弃继承权交换。”法官的话字字千斤,此前表示不再负责照看老人的二女儿紧抿的嘴唇终于松弛下来,几个子女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之后,夏阿姨的二女儿和三女儿将各自代管的存款汇入夏阿姨儿子新开的账户。夏阿姨儿子取出3.3万元支付药费后,将剩余钱款作为专属赡养金,并承诺作为老人的主要赡养人将承担老人的赡养费用。夏阿姨四个女儿承诺探望与关怀母亲。

  “基层治理不能只靠‘婆婆嘴’,更要善用‘法治手’。”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负责人、社区党委书记蔡瑛瑛介绍,站点建立了“问题发现—分类处置—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管理体系,2024年累计解决噪声扰民、飞线充电、违建拆除等民生问题23件,群众满意度达98%。在基层治理的“显微镜”下,每一起纠纷都是民生的“晴雨表”。南京市建邺区法学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法治力量注入家长里短,用法治温度守护人间烟火,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构建基层站点 织密服务网络

  建邺区法学会以区综治中心为枢纽,建成2个区级法学咨询专家工作站,统筹协调重大疑难案件;以街道为枢纽,在兴隆、沙洲等试点街道设立2个工作站,聚焦区域性矛盾纠纷;以社区为根基,在莲花嘉园、文体路等4个社区打造“家门口的调解室”,实现法治服务“最后一米”全覆盖,让群众“少跑腿”,尽快解决“烦心事”。

  在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一支由政法系统退休干部、执业律师、网格员、居民骨干组成的“家门口”调解联盟备受瞩目。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以“1+1+N”模式(1个党建品牌+1支调解联盟+N个调解机制)为核心,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服务经验。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举措,推进“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整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专职调解员、网格员、乡贤等多方力量,形成“发现—受理—调解—反馈”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微型综合体”。

  数据显示,自2024年5月站点运行以来,已通过“随口调解”“专案调解”等方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0余件,其中赡养、物业、邻里纠纷占比70%以上。

  建邺区法学会负责人介绍,全区组建6个法学咨询专家服务团,“一对一”包联6个街道,形成“专家下沉、站点响应、网格联动”的立体服务网络。仅2024年,就开展法治讲座18场、法律咨询36次,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构建多元解纷生态圈 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

  据介绍,建邺区法学会依托区级“一站式”矛调中心,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对接衔接,积极推进涉法信访矛盾源头治理,截至目前,参与办结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8件;组建法律顾问团参与重点非法集资案件处置,评查相关案件卷宗200余本,提出法律意见26条,其中涉及资产追查线索16条,有效化解信访矛盾。

  建邺区作为南京金融集聚区,面临金融纠纷高发的治理挑战。针对金融纠纷“案件量大、新型矛盾多”的特点,建邺区法学会精准对接需求,在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设立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组织专家深度参与金融案件调解、风险研判和机制创新。针对商业保理纠纷频发问题,引入全国首家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创新“示范判决+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1+1+1”解纷模式,通过“判决一件、调解一批、预防一类”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

  同时,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依托法院线上办案平台调解程序和自建“云晤”调解平台,以及金融法庭配套的调解工作室,实现“线上+线下”调解同步推进,开展诉前、诉中、诉后全程“一站式”解纷,将诉调对接嵌入金融纠纷化解各个环节。制定《关于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实施办法》,探索成果激励机制,明确“一案一补”奖励标准。2022年以来,累计诉前调解金融纠纷超1.7万件,展现科技赋能下的治理效能跃进。

  从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调解现场,到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的线上平台,建邺区法学会的基层治理实践证明,法治不是冷冰冰的规则体系,而是融入社区肌理的民生工程。当“家门口的调解室”成为群众“找得到、信得过、用得上”的暖心阵地,当金融纠纷调解从“案结事了”上升为“类案预防”,法治正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培育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

  “下一步,建邺区将持续深化‘法学专家+网格治理+数字赋能’模式,实现法治服务更精准、矛盾化解更高效、群众法治获得感切实增强。”建邺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欧阳文湘表示,将继续以“小站点”撬动“大治理”,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书写更多“法治为民”的精彩故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京、法治南京贡献建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