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和平区法学会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擦亮法治服务“金名片” 奏响基层和谐新乐章
一桩迁延30年的房屋纠纷案的圆满化解,将困扰三代人的心结解开;一起要价900万元的劳动争议案的调解成功,让受伤员工拿到合法合理的赔偿;一份养老+继承协议的顺利签署,使一个家庭的裂痕渐渐弥合……
2025年,天津市和平区综治中心启动运行后,区法学会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7家法学会基层服务站进驻区街两级综治中心,27名法学专家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的“法治门诊”为百姓开出“法治良方”,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从破解“骨头案”到构建预防机制,从个案调解到系统治理,和平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正在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注脚。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作战”:法治力量嵌入综治体系
在和平区法学会的档案室里,两份特殊的案卷摆放整齐——一份是30年前福利分房纠纷的原始会议记录,另一份是今年刚刚签订的调解协议。这两份材料都和一起持续30年之久的福利分房信访积案有关。
现年80多岁的李大爷因亡妻生前一直未获得单位承诺的住房,连续信访30年。为彻底解开李大爷的心结,和平区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全科会诊”的优势,选派熟悉房改政策的法学专家,联合常驻综治中心的区法院、区住建委以及属地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员,经多方联合会诊,多元调处,专家团队最终选取“面积差额折价法”,将当年承诺调房面积与现住房面积的差额按现行市场价折算,最终促成了让双方都满意的和解协议,这起跨越30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句号。
“法治建设不是坐等风险发酵,而是要主动筑牢防护网。”和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陈宁说,过去调解员常常孤军奋战,现在是“全科会诊”。在和平区综治中心,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与法院诉调对接窗口仅一墙之隔,综治中心背后还有住建、社保、劳动仲裁等部门的协同支持。
据介绍,这种“专家驻站+多元联动”的模式,正在和平区全面铺开。在区级层面,和平区法学会整合了法学院校、律所等资源建立专家库,随时为综治中心解决疑难杂症提供智力支持;在街道层面,法学会将27名法学专家分组下沉到6个基层服务站,形成“区级攻坚难案、街级化解普案”的梯度网络。
据和平区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和平区通过这种协同机制化解的200余件纠纷中,93%的矛盾纠纷实现了“一次调解终结”。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谈到法学会的法学专家参与基层矛盾化解工作,和平区劝业场街道静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梁娟深有感触,“去年,我们社区一家因老人赡养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法学会组织专家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类似判例上门调解,连老人的子女都感叹‘没想到居委会能请来这么专业的律师’。”
7月12日,在93岁的刘淑芳(化名)老人家里,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正在进行。和平区法学会法学专家王玉珍将《民法典》翻到继承编的章节向众人解释……
这场房产继承纠纷持续了3个月,73平方米的房产涉及配偶、子女、代位继承人、丧偶儿媳四类主体,各方对《民法典》相关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而相比财产的划分,长年患有慢性病的刘淑芳老人最关心的却是“往后谁能给自己端碗热饭”。
如何能在完成财产分配的同时,解决刘淑芳老人今后的养老问题,是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法学专家三进家门,首访厘清法律关系,二访破解赡养难题,终访促成情感和解。
第三次调解中,在泛黄的全家福前,刘淑芳老人的女儿哽咽着说道,“只要哥哥照顾好妈,我的份额不要了。”
最终协议巧妙地将继承权与赡养义务绑定,约定长子李大斌(化名)获得房屋全部产权,同时设立专门账户按月支付母亲护理费,侄子李飞(化名)获得8万元补偿款,女儿放弃的份额则转为养老应急医疗基金,用以支付老人的医疗费用。
王玉珍表示,此次调解成功的密码,在于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解决方案。该案是和平区法学会开展“移动调解”服务的第126个案例,也是今年化解的第9起涉老继承纠纷。
“没想到法律还能这么有人情味。”签完协议的刘淑芳老人拉着调解员的手说。
“我们送法上门,其实是把定分止争的钥匙交到群众手里。”王玉珍表示,“我们不仅在化解一个个案子,还在编织一张叫‘法治信仰’的网。在这张网中,每一条法律经纬都浸润着法治的温度,这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此外,今年以来,和平区法学会将普法宣传作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关键抓手。通过“3·15”消费维权普法、“4·15”国家安全教育宣讲等12场专题活动,还针对小微企业、新就业群体开展的6次专项法律服务,累计覆盖群众超5000人次,推动法治服务从“被动受理”转向“主动供给”。
从“经验调处”到“品牌服务”:法治效能的全面升级
走进和平区综治中心服务大厅,“玉珍调解室”的标识格外醒目。这个以天津市一级人民调解员王玉珍命名的工作室,今年刚挂牌就接手一起“火药味”十足的劳动争议案。当事人张某因工伤赔偿问题与用人单位僵持一年多,通过调解,张某索赔金额从900万元的“天价”逐步回归到法律框架内的20余万元。这场调解背后,是法学专家“法律+心理+情理”的多维攻坚。
近年来,和平区法学会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调解服务平台,实现了从传统经验调处向现代品牌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新兴街道综治中心,“李霞工作室”里坐满了前来咨询的居民,和平区法学会法学专家李霞正用平板电脑展示着某小区停车位纠纷的3D建模图。
“您看,根据规划图纸,这个位置确实属于业主共有区域。”李霞边说边在图纸上标注出法律条文对应的具体条款,几位业主频频点头。
李霞退休前是和平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专攻辖区内的物业纠纷。5年前,犀地社区物业纠纷诉讼积案数量曾高达千起,在她多年深耕下,如今已全部实现案结事了。
据统计,和平区综治中心成立以来,这种“对症下药”的调解模式已成功化解各类积案56件。
和平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经验调处”到“品牌服务”的转变,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创新,更是法治理念的升级。和平区法学会通过打造专业调解品牌,让法治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下一步,和平区法学会将持续深化“品牌服务”。一方面,多维孵化特色子品牌,精准覆盖新业态、重点人群,打造精细化品牌矩阵;另一方面,深化专业队伍锻造与协同联动机制,优化资源整合。同时,强化全域宣传,讲好品牌故事,塑造深入民心的法治服务“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