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绥化市法学会以“法律+心理”双轮驱动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温度”与“心理暖流”
当工伤赔偿纠纷遇上法律盲区,当邻里矛盾激化引发心理危机,当职场冲突升级影响工作秩序……这些基层治理中的“挠头事”,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综治中心有了全新解决路径。
近年来,绥化市法学会立足职能定位,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创新推行“法律+心理”双轮驱动服务模式,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法律的刚性约束与心理的柔性疏导有机结合,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律服务精准供给、心理疏导同步介入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群众在解决问题时既得“法理”又得“情理”,为平安绥化、法治绥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多维联动强根基 筑牢综治中心“升级版”平台
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为牵引,绥化市法学会全面对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在全市建成92个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点和法学咨询专家联系点,这些站点分布在各县(市、区)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工作平台。
通过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职能部门资源,以及律协、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绥化市综治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体系。
在队伍建设方面,绥化市法学会充分发动147名法学咨询专家、30余名市法学会法律心理学研究会心理专家的力量,组建了专业的服务团队。专家团队通过定期坐班、专题会诊、巡回服务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530起,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该模式的鲜明特色在于将法律服务与心理疏导有机融合,在综治中心同步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站与心理咨询工作室,形成‘法律+心理’双轨服务机制。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单一化解模式的局限,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从‘单一化解’向‘综合施治’全面升级,让群众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获得心理层面的疏导与支持。”绥化市综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精准嵌入优服务 织密基层治理“立体化”服务网
据介绍,绥化市法学会通过“三融三共”路径,推动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点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在功能融合上,融入综治中心整体功能布局,共建法律服务站、矛盾纠纷化解联系点和法律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实现服务场所的优化配置;在网格融合上,融入基层治理网格体系,在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设立法学咨询专家工作室和法律服务联系点,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打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圈;在数字融合上,融入数字化治理体系,共用综治中心大数据平台,通过线上咨询、视频调解、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
绥化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10名市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团队入驻综治中心后,通过参与案件调解、提供法律意见、开展法治宣讲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市综治中心的服务力度和专业水平。
同时,绥化市法学会法律心理学研究会的5名专家入驻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工作室,实行日常值班和预约制服务相结合模式,与法律服务站形成功能互补。群众在这里既能获得专业的法律答疑,又能接受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实现矛盾化解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双轨发力提质效 激活基层治理“全链条”新动能
在绥化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法学咨询专家团队与心理专家团队协同发力,形成了“法律护航+心理护航”的双轨服务模式,成为矛盾纠纷的“化解器”、法治宣传的“桥头堡”和心理疏导的“暖心站”。
在法律调解领域,专家团队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调解经验,成功化解了多起复杂纠纷。
2020年4月,王某会将其承包的4.44亩土地转包给王某,王某在该地上建造温室并种植树木。2024年,与王某会家土地相邻的黄某伟在转让自家承包地时发现面积少了0.8亩,经专业测量发现是王某建温室时误占了黄某伟承包的部分土地。黄某伟坚持要求王某拆掉部分温室并赔偿损失,王某则认为拆除温室损失过大,双方于2025年2月来到市综治中心。驻中心的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详细了解情况后,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土地流转惯例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王某给付黄某伟2020年至2024年0.8亩土地租赁费5000元,自2025年至2027年,每年给付黄某伟0.8亩土地租赁费1000元。这起土地纠纷的成功调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避免了诉讼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消耗。
在心理疏导领域,绥化市法学会法律心理学研究会专家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女士因邻居李先生家房屋漏水导致其家中部分装修损坏而产生纠纷。双方就赔偿金额和维修责任僵持不下,多次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差点动手,社区多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因此,张女士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情绪极不稳定,对生活和邻里关系感到绝望,甚至产生报复念头。
张女士来到绥化市综治中心后,心理咨询专家王树和先以倾听和共情的方式安抚她,并引导她充分倾诉内心的委屈与愤怒,释放积累的负面情绪。待张女士情绪稍缓后,王树和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放松训练缓解其身体紧张,帮助她客观分析纠纷,认识报复行为的严重后果、积极沟通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张女士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在处理问题中可能存在的难处。之后,王树和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再次组织双方调解。经过多次沟通,张女士情绪稳定,打消了报复念头。在后续调解中,双方态度有所缓和,最终达成合理赔偿和维修协议,邻里关系恢复正常。
创新实践树品牌 探索基层治理“可复制”新经验
绥化市法学会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亮点纷呈,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推行“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联建机制,组织法学咨询专家依托各县(市、区)综治中心,深入基层开展常态化走访与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矛盾;助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设,联动公安、信访等多个部门资源,建立健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风险联控的工作机制;依托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点,积极培育基层法律人才队伍,通过集中培训、以案释法、实践锻炼等方式,已培育“法律明白人”1.2万余名,这些“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一线,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治活力;构建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了法律服务在地域和群体上的全覆盖,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法律帮助。
其中,因“法律+心理”助力综治中心建设服务模式成效显著,绥化市综治中心被命名为黑龙江省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联系试点单位,为新时代综治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绥化样本”,为其他地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望未来,绥化市法学会将持续深化‘法律+心理’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绥化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绥化市法学会将助力综治中心打造集线上法律咨询、心理测评、视频调解、进度查询为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目标;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在产业园区、商圈、大型企业等矛盾纠纷集中区域增设法学会法律服务站点;有效发挥法学专家咨询作用,组织其定期参与重大决策论证、复杂矛盾调处、法治建设评估等工作;强化法治宣传与心理教育工作,通过“法律明白人”培训、心理健康讲座、法治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培育群众法治意识与健康心态,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谱写出更加精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