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纪实
法“智”力量注入三秦大地
——陕西省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纪实
“法律认原始凭证,乡邻讲世代情分,今天咱们既要算清土地账,更要解开心里结。”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法学会调解人员面对当事人,指着泛黄的图纸上的原始地界红线说……这一幕,正是陕西省法学会系统推动基层服务站点全覆盖的缩影。2024年以来,陕西全省建成基层服务站点40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近2万件,将法治服务精准输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基层治理注入专业法“智”力量。
全省一盘棋:顶层设计与全域推进
陕西省法学会以“专家+站点”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服务体系,省、市、县聘任法学咨询专家千余人,组建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等领域的专业化团队,推行“五有”标准(有标识、有场所、有人员、有机制、有实效),实现站点建设规范化。如宝鸡市凤翔区创新“五有四化”模式,在镇村设立“法律诊室+法学专家”工作站,整合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功能。
2023年,凤翔区在清理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一起典型的在农村集体土地、财产租赁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法律问题。
2007年12月28日,柳林镇窦家庄村村委会主任窦某德与刘某科签订了酒厂厂房及设备转让协议。协议显示,经双方充分协商并征得镇政府同意,窦家庄村村委会将所属企业窦家庄酒厂的厂房及设备全部转让给刘某科使用。协议约定“场地转让使用期限60年,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68年1月1日。合同期满后,地上所有设施和房产全归刘某科所有” 。而2007年7月21日、10月26日、11月2日、12月10 日村委会会议记录均载明“将原酒厂租赁给个人,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租赁50年,租金为12万元” 。后村委会会议决定租赁60年租金为12万元。时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均承认当年签订的是租赁协议,“因概念不清,以为转让就是租赁。”
法律诊室团队成员赵五一仔细研判后指出:“这是因法律知识不足导致的重大误解。”建议该村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该问题进行研讨,邀请现土地、厂房等财产的受让人及相关区、镇专业人士、调解组织联合参与,以事实为根据,讲法律规定、谈法律后果,友好协商变更协议,使双方利益最大化,减少各自损失;协商不成的,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意见处置。
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专家+站点”的驱动,有了一个明确的解决方向。
2024年5月,安康市紫阳县毛坝镇村民龚某带着12岁的小杰(化名)走进毛坝基层服务站,“眼看孩子马上就要读初中了,户口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原来,2011年段某带着非婚生子小杰与龚某结婚,不久双方感情破裂,经紫阳县人民法院调解后协议离婚。小杰本由段某抚养教育,但段某将小杰留在了毛坝,自己外出务工,十余年未归,小杰一直由龚某及其父母抚养照顾。由于段某离开时带走了小杰的《出生医学证明》,导致龚某一直无法给小杰“落户”。无奈之下,龚某只能带着小杰到毛坝基层服务站求助。
基层服务站决定受理此案,随即联合派出所、法庭组成调解小组,并专门请来专家“把脉”。调解小组则走访邻居、村干部,摸清了小杰的成长经历;专家依据民法典解开症结:“长期抚养的继父同样享有抚养权。”调解员还单独征询了小杰的想法,孩子毫不犹豫地指向龚某:“我要跟爸爸。”
这场历时多年的“落户”难题,在基层服务站的帮助下,画上了暖心的句号。
小杰的故事并非个例,在陕西省,这样的协同治理模式已通过制度化建设铺开。目前,全省9个市、68个区县站点入驻同级综治中心,形成“党委领导、法学会主抓、多部门协同”的责任链条。
地市创新实践:打造特色治理品牌
宝鸡市辖各区县以阵地融合、人才聚合、品牌升级为核心,“全域融合”打造服务矩阵,目前已建成市县镇三级站点106个。涌现出岐山县“法律+园区”、陇县“法官说法”等多个品牌。凤翔区依托法学会打造特色站点,创新推出“会员+站点+专家”模式,组建一支165人的区县专家库。
2024年8月6日,岐山县某工贸公司负责人握着法学会专家的手连连道谢,“多亏了法学会专家们的专业调解,拖了几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原来,该企业在蔡家坡镇修建排水渠时,附近村民王某担心工程会影响自家房屋安全,多次阻拦施工,导致项目长期停滞。企业多次协商未果,遂向岐山县法学会驻园区服务点求助。法学咨询专家迅速联合住建、水利等部门实地勘测,确认排水渠无安全隐患后,又当面为王某解读法规、分析利害,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2024年,宝鸡全市法学会系统累计化解纠纷3978件,解答咨询4.5万人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2025年6月16日,榆林市绥德县井芦德村的马某某终于松了口气——困扰他两年多的窑洞安全隐患彻底解决了。
起初,他发现自家窑洞上方11户共用的水路被雨水冲毁,随时可能坍塌,可邻居们却以“天灾”为由不愿出钱修缮。无奈之下,他走进了县里的“张家砭镇说事堂”求助。调解员们实地查看后,一边以“远亲不如近邻”劝村民和解,一边搬出民法典讲清责任,“共用设施,大家都有维护责任,不能光推给老天爷!”调解员张旭东劝说道,最终说服大家平摊费用,还用“以工代偿”的方式照顾困难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这背后是榆林市通过强化思想、统筹、法治三向发力,激发“三化三聚”基层法治治理成效。
2024年末寒冬,该市佳县佳州街道东街两户人家的争吵声再次刺破清晨。一户家的老汉举着铁锹挡在院墙前,另一户家的儿子攥着地契满脸通红。因宅基地边界纠缠多年的矛盾,在旧城改造中彻底爆发——推倒的院墙露出参差的砖墙,如同撕裂的邻里情谊。当月双方已发生三次肢体冲突,派出所调解无果。这片位于旧城核心区的“伤疤”,不仅阻碍市容提升工程,更成了扎在社区治理中的一根刺。
接到街道办紧急求助,佳县法学会当即启动“重大矛盾攻坚机制”,第一时间上报县委政法委,联系城关派出所开展工作。法学会调解人员在县档案馆尘封的库房里翻出20世纪90年代的《宅基地登记台账》,泛黄的图纸上标注着原始界石位置。运用三维扫描,将现存地基与历史图纸进行比对,还原出被多次违建覆盖的原始边界。县法学会的主要负责同志请出街道老主任在古槐树下摆开“记忆茶摊”。当四份报告在调解桌上铺开,两家人第一次陷入沉默,于是也就有了前述的那一幕场景。
面对仍梗着脖子的当事人,调解人员开出特色法治“定心丸”,在城关派出所见证下举行“双公开仪式”,测绘人员当众打桩定界,相关工作人员宣读《土地权属确认书》。双方签下了调解协议,新埋的界石系着红绸,取代了那道撕裂了两家关系的墙。
这场调解引发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在定界现场,法学会设立“流动确权站”,据此建立“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诊疗库”,归纳出“查原始档案、用技术复原、请乡贤佐证”的标准化流程,成立“古街乡贤理事会”,由退休教师、老工匠等21人组成“和事团”,将《睦邻公约》写入社区章程。当月为旧城区12户居民厘清产权。
近年来,榆林市在市、县12个综治中心建起法学会“会员之家”,同步推进基层服务站点与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组建51人的专家库,参与调处交通、生态领域群体性纠纷13起;融合绥德“说事堂”、榆阳“拴正人家”(“拴正”在方言中,意味着整齐、规矩、美好)等地方经验,举办跨区域法治论坛,辐射陕甘宁蒙晋150余位法学咨询专家。如今,法理和人情拧成一股绳,山沟沟里的烦心事也能“拴得正、解得开”了。
服务在一线:法治为民见行见效
基层服务站点既是“解纷站”更是“普法堂”。
在铜川市印台区交警二大队,“老唐工作室”的调解员唐崇山,是深受群众信任的纠纷化解者。2023年12月24日,薛师傅在过斑马线时不慎被车辆撞倒身亡。薛师傅生前离异,小女儿跟随前妻生活。在处理事故后续赔偿事宜时,属于小女儿的抚养费和继承份额,却因母女俩失去联系而无法落实。
为了守护孩子的权益,唐崇山没有放弃。他尝试通过派出所协助、走访亲友等多种渠道,耗费数月时间,最终成功找到了这对母女的下落。在唐崇山的主持调解下,薛师傅小女儿最终获得了应得的10余万元赔偿款。
“为了找到她们母女俩,我们可真费了事了,可再困难,也要护住孩子未来的生活保障啊!”唐崇山简单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老唐工作室”为民服务的宗旨。自2019年成立至今,该工作室成功调处各类交通事故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7%,并始终保持零投诉和零信访的纪录。
2024年以来,宝鸡市陈仓区法学会联合辖区两家律师事务所的10名专业律师,精选25名企业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共同打造“马上调”法律服务工作室,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公证办理等“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我们推出‘一码解纷’线上平台,打造‘移动调解室’,努力让商事矛盾纠纷防于未发、止于未诉。”“马上调”法律服务工作室主任苏宝社说道。
为持续深化站点赋能,推动剩余区县站点100%入驻综治中心,陕西省法学会还在持续探索“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开发法律咨询AI助手,提升响应效率;同时完善专家激励、站点考核机制,打造“群众评议、动态管理”的服务闭环。
从秦岭脚下到黄河之滨,从“专家坐诊”到“云端解纷”,陕西省法学会系统的基层服务站点呈星火燎原之势,催动着陕西的法治根系深深扎入三秦土壤。当每一份裁决书被高效执行,当每一个“小杰”的问题终获解决,法学会的“智理”价值,正在数百个站点灯火中照进现实。正如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王凯华所言:“法学会的价值,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赋能治理的实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