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纪实

三招“组合拳”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在三晋大地的中心,一场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作为山西省人口最多、治理任务最重的市辖区之一,临汾市尧都区直面城镇化加速带来的矛盾多元化解、风险精准防控等挑战,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打出“实”“融”“强”组合拳,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化解、全链条服务”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据了解,截至2025年4月,临汾市尧都区矛盾纠纷受理办结率达91.13%,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尧都大地结出丰硕果实。


  “实”字打底:筑牢基层治理“硬支撑”

  走进尧都区综治中心新址——位于区信访局一楼的群众接待大厅,6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标语格外醒目。导访台前,工作人员正根据《入驻部门工作事项清单》,将群众诉求精准分流至矛盾纠纷化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这一便民场景的背后,是尧都区委政法委“高位推动、为民便民、科技赋能”三重实招的落地生根。

  高位推动:从“纸上规划”到“现实落地”。基层治理的深度,首先取决于顶层设计的高度。2024年深秋,尧都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带领专班跑遍城区10余个备选地,最终选定信访局一楼作为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新址。“这里紧邻主干道,周边居民小区密集,群众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介绍,选址确定后,区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年度平安建设考核,由区委书记牵头挂账督办,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400平方米原有场地与信访中心的合署办公改造,同步配齐“四室一厅”功能场所,2个涉稳部门首批入驻,实现从“分散办公”到“集中攻坚”的蝶变。

  为民便民:把“服务窗口”开到“群众门口”。在尧庙镇综治中心,网格员王大姐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辖区居民李大爷因邻里排水纠纷多次信访,镇综治中心启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合司法所、村委会现场勘查,3天内就制定了整改方案。“以前群众办事得跑多个部门,现在到综治中心‘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这种变化,源于尧都区“因地制宜、服务群众”的建设理念。区级综治中心创新“综治+信访+司法”合署模式,将区委社会工作部(信访局)、司法局等部门集中办公,设立综合受理窗口,推行“一窗通办”;在乡级层面,1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标准化综治中心,统一配备矛盾调解室、心理服务室,实现“小事当场调、难事联合调”;村级网格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联络点,构建“区—乡—村—网格”四级联动服务矩阵。数据显示,全区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网格和乡镇层面得到有效化解。

  科技赋能: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在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大厅,一块巨型屏幕实时滚动网格排查、110非警务警情、诉讼服务等八大平台数据,治安警情、矛盾纠纷动态一目了然。“我们每月汇聚各类数据2万余条,通过‘平安山西’平台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婚恋纠纷、邻里矛盾等高频问题,提前介入化解。”中心工作人员演示道,依托综治视联网系统,区里可直接连通257个村(社区),实现远程调度、视频会商。更重要的是,尧都区组建了2300余人的“综治中心+网格员+ N”工作小组,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1名民警、1名调解员,通过手机App实时上报事件,形成“采集—研判—交办—反馈”闭环管理。2025年以来,全区通过网格上报事件1.2万件,处置效率提升40%,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融”字为要:打造矛盾化解“综合体”

  在尧都区矛盾纠纷调解室,一场特殊的“会诊”正在进行:某小区物业纠纷涉及住建、司法、公安等多个部门,接访员牵头召开联席会议,调解专家库的律师、心理咨询师同步介入,不到一周就促成双方和解。这种“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工作模式,正是尧都区以“融”破题,构建大调解格局的生动写照。

  力量整合: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在于资源分散。尧都区直面这一难题,在区级层面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实现“四中心合一”,26个职能部门常态入驻,构建“一厅式接待、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平台。在乡级层面,建立“镇领导牵头+政法委员主抓+部门轮驻”机制,每周由值班领导统筹调度,确保“小事不过夜、难事不过周”。这种“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整合,让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攻坚”。

  机制融合:创新“访调援诉”四位一体模式。在铁路东街道综治中心,墙上的“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图”清晰标注着“来访接待—分类分流—调解介入—司法确认”全流程。尧都区探索建立的“访、调、援、诉”联动机制,正是将信访受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诉讼有机衔接:群众来访首先由综治中心登记受理,能当场调解的即时化解;复杂纠纷启动“专家会诊”,引入律师、“五老”人员等第三方力量介入;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直接对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解不成的引导进入司法程序,并提供诉讼指导。2024年以来,该区通过该机制化解疑难复杂案件327件,司法确认率达65%,真正实现了“调解优先、非诉挺前、诉讼断后”。

  智慧融合:构建“数据研判+精准施策”闭环。每月15日,该区综治中心都会召开风险研判会,各入驻部门带着数据报表“晒问题”:某街道连续3周出现物业纠纷高发预警,立即启动“网格排查+部门联动”专项整治;某学校周边治安隐患被系统识别,公安、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护苗行动”……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源于尧都区建立的“一月一研判、一事一分析”制度。通过整合网格、公安、信访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绘制“矛盾纠纷热力图”,精准锁定婚恋家庭、涉法涉诉等六大重点领域,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同时,创新“网格作业法”“枫桥工作法”,将全区划分为1236个网格,网格员每日巡查上报,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


  “强”字固本:夯实法治保障“压舱石”

  在尧都区综治中心档案室,整齐排列的卷宗见证着规范治理的力度:每起矛盾纠纷从受理到结案,都严格实行“一案一卷宗”,调解协议、司法文书、回访记录等资料一应俱全。这种对“规范化、制度化”的执着,正是尧都区以“强”筑基,推动治理能力升级的关键所在。

  强管理:锻造专业高效队伍。每天清晨,区综治中心都会组织半小时“晨学”,内容涵盖《信访工作条例》、矛盾调解技巧等。尧都区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清单》,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10项制度;推行“日考勤、周通报、月考核”,将工作绩效与部门平安建设考核挂钩;常态化开展“业务大练兵”,邀请资深法官、金牌调解员授课,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现在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能接访,还能调解、研判,人人都是‘多面手’。”区综治中心主任表示,通过规范管理,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强服务:构建全链条解纷体系。在处理一起群体诉求时,区综治中心启动“法检公司”联动机制,法院提供法律咨询,检察院开展司法救助,公安做好稳控,司法局安排律师代理,最终促成合理诉求依法解决。这种“全链条服务”,正是尧都区强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缩影。一方面,推动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司法行政人员每月下沉基层综治中心,提供“点单式”服务,全区200余名法律顾问、150个调解组织全部纳入“解纷资源库”,群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一键预约”;另一方面,建立“登记受理—先行调解—交办处置—回复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25年以来,全区开展心理疏导216人次,提供法律援助345件,困难帮扶127例,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强根基:筑牢重点群体“安全网”。在刘村镇,网格员小李每周都会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王某家走访,协助家属办理免费用药手续;在区司法局,刑满释放人员张某通过“安置帮教基地”找到了工作……尧都区始终将重点群体服务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建立“卫健+公安+民政+网格”联动机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落实“一人一专班”管控,肇事肇祸案事件连续3年“零发生”;创新刑满释放人员“无缝衔接”机制,建成8个过渡性安置基地,安置率达92%;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整合教育、司法行政、团委等力量,建立专门矫治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25%。全区建立了特殊群体“动态排查—分类帮扶”机制,为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等提供“一对一”救助,累计发放救助金300余万元。

  从汾河之畔到姑射山下,尧都区综治中心的实践,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尧都区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支点,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尧都实践,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基层样板”,让三晋大地的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更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