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探索儒家优秀文化“两创”赋能现代治理新实践
深耕儒家文化沃土 绘就儒法融合新篇
济宁,这座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文化名市,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孔、孟、颜、曾、子思五位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表了重要论述。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文化“两创”)为指引,将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传统文明与综合治理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和”文化融入基层综合治理
“礼之用,和为贵”。25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阐明了“和”理念的精髓。如今,“和为贵”不仅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也成为化解各种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
2014年,济宁市立足儒家传统文化优势,将儒家文化的“和”理念运用到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打造以“以和为贵、德化人心”为理念的“和为贵”调解室品牌,选拔儒学知识丰富、调解能力强的优秀调解员,通过“正容澄心、品茗静心、学儒润心、促膝谈心、说理明心、携手同心”为内容的“六心”调解工作法,使古老的“和”文化在调解一线焕发生机。
随着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条块分割”、群众诉求“多头多线”等难题逐渐凸显,2020年,济宁市推动“和为贵”理念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率先在山东成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和为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2024年12月以来,济宁市以“和为贵”为品牌,着力加强综合中心建设,目前市、县、乡、村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形成四级矛盾纠纷分类化解和诉求解决闭环式流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民事不可缓也”……走进邹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大厅内悬挂的横幅让人瞬间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和”文化氛围。
济宁市将“和为贵”理念和元素融入综治中心建设,绘制悬挂“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义重情长”等富有传统文化感染力的标语;在调解室设计上,设置“平和斋”“调和室”“言和堂”等功能室,配备心形、钥匙形调解桌,营造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氛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集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于一体,将分散的调处化解力量集中整合,以‘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多元调解’为路径,实施群众诉求办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三融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济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姜元峰说。
2024年2月,曲阜市某中学学生张某因课间与同学发生冲突出现心理问题,其家长认为是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所致,向曲阜市综治中心提出调解诉求。在详细了解家长反映问题后,该中心组织教体局、学校、驻地派出所及相关镇(街)召开研判会,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症结,认为该问题只是学生之间的口角冲突,不能定性为校园霸凌。基于对事件的精准定性,中心指导派出所、镇(街)调和双方矛盾,最终使双方对补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该案例是“和为贵”综合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生动写照。据了解,2019年10月至今,济宁市各级综治中心和调解室调解矛盾纠纷2.7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
在市级综合治理体系基础上,济宁市各县(市、区)同步推进特色品牌建设。比如,邹城市峄山镇的“沂山为民”、鱼台县的“鱼快办”、汶上县的“汶诉即办”、泗水县的“泗事通”等特色品牌,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通道等方面发挥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逐步形成了契合济宁本地实际的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以儒家文化赋能法治实践
在综合治理取得实效的同时,济宁市在推动文化“两创”过程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融合路径,让古老智慧为当代法治建设注入新活力。
位于济宁市西部的嘉祥县是曾子故里。嘉祥县人民法院积极挖掘曾子“孝恕忠信”思想内涵,将其融入法庭文化建设,选取曾子经典故事、《孝经》中的名句布展法庭文化墙,设置“孝为先”“亲和苑”调解室,将“和合”文化融入司法实践。
济宁市县两级法院立足“孔孟之乡”地域特色,打造“儒润法行”特色品牌,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官执法办案理念、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打造多元联动调解机制,使儒家优秀文化贯穿于司法活动全过程。
在“儒润法行”特色品牌带动下,济宁市各县(市、区)法院立足本地文化特色开展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司法探索。曲阜市人民法院打造“儒行止争”司法品牌,将儒家文化中的“无讼”“和为贵”理念引入行政审判中,将定分止争、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作为主要发力点,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最大限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邹城市人民法院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理念融入先行调解与司法实践,设立“圣贤”调解室,并打造“和为贵”“解纷故事会”等多元解纷品牌,使调解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兖州区人民法院将“端正”“诚信”“和为贵”等优秀文化融入现代审判理念,通过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打造多元联动调解机制,推动形成“少讼”乃至“无讼”的法治氛围;汶上县人民法院打造“汶暖家枫”家事审判品牌,将“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审判,有效化解家庭矛盾。
在政法工作的其他领域,济宁儒家文化的融入也各具特色——
济宁市法学会把“和为贵”理念融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在研究论证、法律咨询、矛盾调处、说法明理等过程中,引入“和”文化、调解文化、无讼文化、规约文化等儒家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助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检察系统将儒家思想蕴含的廉洁文化智慧融入廉洁文化建设,打造“儒韵清风·清廉检察”廉洁文化品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清廉从俭风气;公安系统把儒家文化融入现代警务,创建“礼、和、安”旅游警务品牌,以“仁者爱人”理念为依托,为“好客山东”筑牢平安防线。
此外,济宁市司法行政机关也将儒家文化融入实际工作,推出多个“德法融合”执法品牌:曲阜打造“法德润议”行政复议品牌,兖州创建“端信监督·守正致和”品牌,鱼台推出“孝行棠邑·法润鱼台”品牌,邹城建设“邹法护航·城荣人和”品牌,推动儒家文化在法治建设中落地。
文物遗存变身政德“课堂”
中都,济宁市汶上县的古称,孔子曾在这里担任“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孔子宰中都”,不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印记,更是汶上县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立足于这一特色文化资源,汶上县挖掘孔子政德理念的时代价值,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政德教育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复原孔子在汶上任“中都宰”的场景,面向本土及外地基层干部开展政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新时代为政之德。逼真的场景布置和详细的解说,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儒家施政文化,实现从历史场景到教育场景的创造性转化。
这是济宁市运用传统文化提升干部政德修养的一个缩影。领导干部是推动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力量,济宁市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积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政德修养。
“这方‘仁廉公勤’官箴碑,是明万历年间邹县知县所立。官箴碑文以凝练、概括、优美的语言阐明了仁爱、廉洁、勤政等为政之道。”邹城市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邹城市孟庙“仁廉公勤”官箴碑成为政德教育的“课堂”,他们通过解读官箴碑的由来及碑文中“仁廉公勤”的含义,将古代官德思想转化为新时代廉政教育内容。
此外,邹城市“两孟”康熙碑亭、孟母断机处、“七篇贻矩”、“礼门义路”等众多历史遗迹,同样承担着政德教育功能。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系统推进政德教育体系建设。该市创建“三孔”“两孟”等政德法德教育基地,打造30余处现场法德教学点,以819处文物点、72.6万件可移动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使领导干部在文物遗存面前感悟“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
同时,济宁市还注重运用文物中的清廉元素,详尽阐述万仞宫墙、杏坛、戒贪图等12项文物中的清廉内涵,增强领导干部遵法守纪清正廉洁意识。
有统计显示,济宁市已累计举办全国各类培训2200余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成为涵养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重要阵地。
从综合治理的“和为贵”品牌,到政法工作的文化浸润,再到法德教育阵地建设,济宁以儒家文化为纽带,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不仅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生命力,更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经验。
“下一步,济宁将持续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深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文化支撑,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济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白平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