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打硬仗恶仗的“一代战将”

  “大家听说过王近山吗?”课堂上,检察官老李向台下发问。

  王近山是谁?我一脸茫然。回首再望学生,多数人静默不语,个别人在摇头。

  “他是开国中将,一位人送绰号‘王疯子’的‘一代战将’!”老李提升了嗓门,声音清脆响亮,灌满大厅。我心中一惊,觉得错愕:陪同老李来前明明说好是送法进课堂,咋讲起了“疯子”?眼望这位履职公益检察部主任的一级检察官,竟然在“开篇即离题”中淡定从容。

  “不知‘一代战将’,大家都该熟悉李云龙。王近山就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之一。他曾在我们河北临西县域激战过三昼夜,毕其一役夺回日伪军占领的6个村庄。”

  王近山居然在家乡战斗过?话题启动,如旋风乍起,吹动一池春水,将无数条溪流激荡进学生心间。空旷静谧的课堂,刹那涌动起热情的期盼。

  那是1941年5月,驻扎临清城(时年临西隶属临清县)的日伪军,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反扑。他们派出伪军旅长冯寿鹏,插入距临清城西50公里的海尔寨村,南延北展,逐村扫荡,以点连线,割断我冀南三、四军分区的联系,形成西南向蚕食根据地的推进弧面。

  冯寿鹏,一位痞子恶霸出身的匪徒,十分凶狠残暴。他率领800多名敌军,不到一个月,先后占领海尔寨、高尔庄、丁庄、马鸣堂、马庄等6个村庄。每占据一村,他就地屠杀抗日民兵、血洗“堡垒户”,枪逼农民挖壕建堡,修筑工事。

  黑云压城城欲摧。日军残酷侵占根据地的严峻形势,引发冀南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1941年6月,军区紧急密调129师八旅22团、36团和七旅19团,集聚摇鞍镇乡一带。同时,指令时任八旅副旅长的王近山,来到冀南四军分区,与司令员杨宏明一起指挥了一场反侵略战斗。

  王近山的声誉源于他的历史功绩,更源于他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勇猛。他奉命来到四军分区后,没什么战前“厉兵秣马”的套路。6月6日晚,他趁敌方未发现部队调入、藐视地方武装之机,立即率领36团,对丁庄据点发起猛攻,22团、19团埋伏于“围点”之外,进行打援。在当晚“闪电”出击之下,丁庄犹如一座孤岛,村内驻扎的120余名敌军被全部俘获,生擒伪军头目刘二黑。“既然做了军人,那就做个不怕死的军人。”这是《亮剑》中的台词,也是王近山真实的精神写照。

  王近山,为啥人送绰号“王疯子”?“疯”在他对敌强悍“霸道”的气势。拔掉丁庄据点,依惯例队伍取胜后,要进行短暂休整。可他想既然打援战斗并未打响,战斗力依存,在征得司令员杨宏明同意后,遂向22团发布乘胜转战的命令。“咱们的地盘,他们既然敢吃进肚子里,吃了,就要立马给我吐出来!”战前动员会上,王近山那强悍气势果真如“疯子”般,鼓舞着先锋22团的战士们。为加速夺回失地,他大胆作出22团兵分两路,同时攻打马庄、马鸣堂两个据点的军事部署。平原战场一望无垠,没有高山、森林作掩护和迂回,拼的是将士们的意志与血性。一番激战,两村收复,共歼敌230多人。

  连续二天三场战斗,战战获胜,王近山声名大振。盘踞在海尔寨、高尔庄等据点的敌人,纷纷报告“冀南军区派来一位既勇猛又强悍的‘疯子战将’”。在通信被截断、敌军支援未到的情况下,伪军队伍人心涣散,不少伪军连夜逃散。据史料记载,经过三昼夜激战,王近山的部队收复全部失地,共俘虏敌方600余人,缴获战马100余匹、掷弹筒4具、机枪及步枪120多挺(支),拔除炮楼、暗堡11座。

  老李讲述结束,“师生”开始互动。“李校长(老李兼任法治副校长),这故事我看过,《卫运河畔的烽火》一书中有记载,只是忘了王近山的名字。”一位淑雅端庄的女中学生,戴着眼镜,从前三排中间站起,“听说‘一代战将’王近山也走过‘麦城’,极似《亮剑》中的情节,传说发生在我们邢台市的柏乡,能否讲讲?”

  柏乡,距临西70公里。“一代战将”在柏乡县的故事,老李知道吗?

  那是1938年9月22日,王近山时任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他制定周密部署,决定攻打柏乡县城。侦察兵先期赶到城郊,却发现城内守敌已处于临战状态。接着,后续部队又前来报告:看见远方道路上有3辆卡车满载日军,还拉着辎重向县城驶来。王近山本想打敌方个措手不及,开战前,却突然发现计划可能泄密,遂取消战斗,将队伍撤至距城区3公里的八里庄。

  情报泄密,是“内鬼”作祟。当地抗日武装队伍中,有一名原伪军便衣队人员混入,这名间谍的出现直接导致这场战斗未战而终。

  “攻打县城,却未战而退。”王近山在八里庄气得吃不下饭。通信员小心翼翼地劝道:“团长,先吃点饭吧?”“不吃不吃,真窝囊!”通信员悄悄退下。

  “谁那么大火气骂人啊?不错嘛,还开展绝食斗争呢。敌人看到我们的王团长趴下了,准会设宴开庆功会呢!”师长徐向前一脚跨进来,不急不慢地说……

  这是《亮剑》剧中的情节,也是王近山战争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有不惧牺牲之勇猛,也有“斩钉截铁”之强悍,更有不枉牺牲战士生命之智慧,哪怕所谓走了“麦城”。

  勇猛、强悍、智慧。跌宕起伏的故事,将开国中将王近山在历史硝烟中的背影,凝聚定格在课堂。它鲜活而生动,逼真而深刻,在学生心头萦绕,久久盘桓。

  大厅内,《亮剑》主题音乐——“中国军魂”蓦然奏响,铿锵雄壮、高昂激荡的旋律中,一帧帧《亮剑》经典画面,在台上巨幅屏幕中流动,乐声渐趋低调的瞬间,一组组、一串串焦墨黑体的姓名,在白色幕布上庄严呈现,这是抗日战争中临西籍死难烈士名录。台下学生自发肃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影像光亮的晕染下,挂起了泪珠,他们与烈士姓名相拥,用身与心、情与魂,面向烈士致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肃穆氛围下,一部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由小及大推出。扉页开启,要点呈现,学生集体落座后,认真记录起来。

  授课结束,车辆沿514国道返回单位。道路上车水马龙,我心喧腾不息。翻看着老李随身携带的《王近山中将》《冀南军区战史》,我慨叹不已。和平盛世,世人多见山川之美。孰知今日岁月静好,全因昨日英烈的浴火前行。唯有传承英烈精神,守护英烈荣光,让穿越烽火的信仰,照亮新时代的征程,才能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时隔一周,我们收到学校的反馈,那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法治课收到良好效果,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自发结伴,去英烈们战斗过的村落开展研学活动,还骑行到摇鞍镇烈士陵园去扫墓祭奠……

  “一代战将”王近山和无数的抗战英烈,从烽烟岁月中穿越而来的身影,如蒲公英的种子飘进了课堂,落在学生心灵的土壤,已然生根发芽、向阳开花。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