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骥:边境线上的戍边记录者

十年戍边回望


  “清晨,整理警服肩章,将最后一件衣服装进行囊。十年新疆阿勒泰戍边的风雪岁月,仿佛也一同被打包封存。今天起程,从‘西北之北’的新疆阿勒泰到河北固安,近三千公里。回望处,界碑旁冻红的脸颊、雪地上蒸腾的奶茶热气、战友烤土豆时笑出的皱纹……脚下十年的热土,正凝作纸上的记忆与未诉的故事……”

  6月23日,李铭骥写下告别语,将行装和记忆一起封存,结束了自己10年戍边生涯,前往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公安局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2015年,他从军校毕业,踏上新疆阿勒泰这片被戍边人称为“西北之北”的土地。10年间,他先后在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支队库尔木图边防派出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富蕴大队工作,与战友们一起驻守边境,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也与这片土地结下了刻骨深情。

  李铭骥说,10年的“西北之北”戍边,让他深刻理解,戍守的本质不在于身在何方,而在于“我在场”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他把“移民局”的胸标妥帖地放在左胸口袋,靠近心口的位置。他感慨道:“这10年的印记,早已刻进生命。”


  风雪边关的记录者

  受当过军人的舅舅和表哥影响,李铭骥从小便向往那一身戎装。

  2010年12月,尚在山东读大学的李铭骥响应参军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守护祖国疆土的新疆公安边防总队伊犁边防支队司令部直属机动队战士。在部队,李铭骥没有放弃学习,他通过不懈努力考上军校。2015年从军校毕业,他毅然选择返回新疆——这片曾守护过的土地,继续履行边境卫士的职责。

  初到转隶前的库尔木图边防派出所,迎接李铭骥的是一排倚靠大山的简陋平房,房门前横亘两条河。他心想,千里无人区里渺小的营房,就是他未来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李铭骥的第一次巡边,是被所长郭斌带着熟悉边境辖区。在界碑前,郭斌轻抚着碑上的“中国”二字说道:“每道山脊都有故事,总得有人记下来。”这句话被李铭骥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因在部队自学过摄影和图片编辑技术,李铭骥很快找到了记录的方式。此后每一次巡边路上,相机和笔记本就成了他的“第二装备”。他希望通过镜头和文字,捕捉下战友们最真实的巡边状态,让边境线上的“守护”被更多人看见。

  “2010年在乌鲁木齐新兵团时,连队借给我一台卡片机。第一次拍战友在雪地匍匐前进,镜头里他们爬冰卧雪,双手冻得通红,我手抖得按不下快门。”李铭骥回忆道,那一刻他突然懂了,有些东西,光靠眼睛记不住,得记录下来,“戍边就是守护祖国,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和家人,这份工作虽然面对孤寂和荒凉,但是值得被记录。”

  从那以后,李铭骥多了一重“通讯员”的身份。日常工作除了执勤巡逻,他承担起了记录战友们戍边故事的责任。

  多年后,当再次提起李铭骥“记录戍边故事”的初心,郭斌颇为感慨:“我随口说了‘这里的故事总要有人记录’,这孩子真记了10年。”在郭斌的眼中,李铭骥的镜头里有学问:不拍“摆好”的岗哨,专拍战士靴底磨穿的洞、炉灰里扒出的烤土豆、界碑旁新冒的嫩芽,“这小子,把戍边人最深的骄傲,藏进烟火里了。”


  真实呈现巡边故事

  10年间发生的巡边故事,对李铭骥来说,是难忘的,也是最珍贵的。

  2020年2月,阿勒泰富蕴县连日降雪,气温降到了零下20摄氏度,大雪封死了交通,巡边工作只能骑马进行。当日,李铭骥需要和12名战友一起将急需物资送达最远的村落。

  一路上,寒风裹挟雪片砸在大家的脸上,从刺痛到麻木,只剩下机械向前。长时间的颠簸,战友们大腿被马鞍磨破,鞋内积雪冻成了冰坨。李铭骥拿起相机,拍摄了那张后来被《人民日报》刊发、被万千网友称作“七剑下天山”的震撼照片。

  寒冷是阿勒泰冬天的常态,更是对戍边人意志的考验。2024年2月18日,气温骤降到零下52.3摄氏度,突破阿勒泰历史低温纪录极值。在随警救援被困车辆时,李铭骥趴在雪地里拍战友拖拽钢索。镜头糊满冰碴,他的手指冻得像木头,快门声被风声吞没。

  后来,根据当时情况写出来的稿件《救援》获得了国家移民管理局“好新闻一等奖”。在这篇稿件里,李铭骥删掉了所有的形容词,在他看来,记录战友巡边时趴在雪地里啃压缩饼干充饥的侧影,比一万字“英雄赞歌”更有力。

  领奖时,李铭骥脑海里闪过的却是民警毕乐木别克·塔拉甫别克冻得青紫的脸。“这荣誉,属于所有用身体在‘西北之北’的风雪里开路的戍边人。”李铭骥说。

  提到当天的情形,毕乐木别克·塔拉甫别克特别有感触,他形容李铭骥是一个“工作狂”:“救援那天,我给被拖车辆挂拖车钩,他也陪着我把半个身子插进雪堆里。后来他稿子里半句没提这事,却把我们写成了英雄。”

  李铭骥说,自己就是一个记录者,而那些未能发表的画面,同样深深刻在他的心底:老党员托肯·马来普抚摸着民警的“戍守边疆纪念章”,讲述他守了半辈子边境的故事;风雪夜里,炉火旁烤土豆的战友,火光映着他们坚定的眼神;牧民塞米提递来的热馕,那份暖意仿佛还留在掌心……

  每年9月,李铭骥都会加入“护牧小分队”,骑马巡边一百多公里。这趟行程中,有时黄沙会没过膝盖,有时还需涉过刺骨的冰河。途中的一幕幕画面都被他捕捉:哈萨克族民警叶尔兰别克·海吾热拉扛着三只羊羔过河,警服上的银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深夜毡房内,借着马灯的微光写稿,奶茶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字迹。

  3天后,摄影作品《护航转场》登报,88岁的老护边员依赞指着报纸上李铭骥的名字,对小孙女说:“看!这就是给奶奶送药的李警官!”那一刻,李铭骥豁然领悟:作为通讯员的使命,便是将这群“以所为家”的普通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让边境守望者们的故事作为历史的注脚铭刻在这西部边陲的褶皱里。

  10年间,李铭骥在边境地区追踪着四季更迭:春牧场的初萌绿意,夏巡边的两季风景,秋转场的蔽日风沙,冬救援的凛冽冰霜。“边疆用它的粗粝和温情深刻地阐释了‘最真实的新闻,就在这泥土和风雪之间’。”


  界碑永立心头

  戍边人的心,拴在边境线上。2022年7月,匆忙料理完母亲后事,李铭骥便速归部队,和大队民警去中蒙边境巡逻。临行前收拾行李时,父亲默默将一件母亲生前给他织的毛衣塞进包中:“别担心我,去守好国门,就是守住了咱的家。”

  “‘国门’和‘家门’是同一扇门。父亲那句话不是大道理,是千万戍边家庭的血肉逻辑。”李铭骥说,10年的戍边经历,教会了他军人的刚毅、警察的赤诚、党员的坚贞。“摁下快门的‘咔嚓’声,秋转场时黄沙灌进领口的刺痒,老护边员托肯抚摸纪念章时手的颤抖……”他说,“正是这些浸透岁月的平凡细节,铸成了我作为人民警察的精神脊梁。”

  告别西北前夜,李铭骥重读2020年2月10日的巡边日记:“依斯别克大叔递来热馕,手心滚烫,‘警察在,心就安’。”展望在固安县公安局的新征程,他笔端写道:固安虽没有了刺骨的风雪与转场的滚滚烟尘,但社区的万家灯火里,同样有藏蓝的身影在风雨无阻地守护;110指挥中心的蓝光屏幕会代替边境的寒夜。伏案书写的身影,依然也会像界碑一样挺直。

  “我想,当我在固安再次翻开采访本,笔尖依然会朝向那份从警的初心——界碑不移,守护无界。人民需要,我们必在前;平安召唤,我们定在场!”李铭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