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县检察院公益诉讼让十六万吨尾菜变废为宝

  本报讯(记者温家玉 □李双红) 盛夏时节,祁连山下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18.2万亩高原夏菜长势喜人。作为海拔高、日照充足的高原县,近年来该县通过发展高原夏菜产业,打造了年产值近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至18万亩,年产量超44万吨,尾菜量激增至16万吨,腐烂堆积的废弃菜叶曾严重污染水土环境。天祝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大量红笋叶、娃娃菜菜帮等尾菜被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针对这一难题,该院创新工作方法,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围绕尾菜污染治理提起公益诉讼,精准立案8件。现场召开“带泥味”的公开听证会商量对策。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听证论证后,该院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检察建议,在检察监督推动下,《天祝县蔬菜尾菜处理利用办法》等制度相继出台,尾菜资源化利用的“天祝方案”逐步成型。通过建设日处理300吨的有机肥生产线,研发“尾菜饲料化青贮关键技术”,将尾菜转化为粗蛋白含量达6.8%-11.9%的优质饲料。

  目前,当地建成尾菜治理长效机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3家专业化尾菜处理企业涌现,流通环节尾菜综合利用率突破80%,年回收利用尾菜16万余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三赢”。菜农告别尾菜处理难题,企业收获新增长点,牧民降低养殖成本,高原夏菜产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如今,天祝高原已不见“尾菜堆放、河道污染”景象。祁连山麓的菜田,不仅孕育着丰收,更见证着检察力量以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为高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写下“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