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法官孙瑜
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记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法官孙瑜
在执行这个直接关系当事人切身利益的特殊“战场”上,每一份判决的兑现都是对司法公信力的庄严承诺。这里既有审判台上的法槌铿锵,更有直面更复杂的利益博弈;这里少闻庄严的法律陈词,却更需要法官主动出击的责任担当。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法官孙瑜,就是一位在执行一线奋战十余年的“铿锵玫瑰”。从共和国预备警官到肩扛司法使命的执行法官,她始终以冲锋姿态挺立在执行最前沿,用千余件案件的妥善办结,书写了“切实解决执行难”征途上的别样芳华。
警魂铸底色
2007年,孙瑜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刑法学家李文燕教授。“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训深深熔铸在她的职业基因中。导师李文燕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身影,更让她深刻领悟了何为孜孜以求的职业品格,为其司法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公安大学的求学经历,赋予了孙瑜独特的职业素养:刑侦思维的训练,让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细微线索中精准锁定财产踪迹;军事化管理的严苛磨砺,塑造出她在纷繁线索中抽丝剥茧、严密推理的办案作风;系统而深入的法学钻研,则为她破解执行中千差万别的法律适用难题提供了深厚底气。
2010年,怀揣法治理想的孙瑜加入平谷区法院。踏入法院后她发现,执行法官的工作与想象中法官在审判庭上定分止争的场景大有不同。执行法官需要通过各种办法,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工作环境多变、对象复杂,充满未知挑战。
初展卷宗时,曾经埋头于书本的孙瑜,在现实面前感到了深深的本领恐慌;首次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质问,首次独立操作财产查控,都曾让她手足无措。
但孙瑜从未想过退缩,她下定决心:“要在干中学透执行工作。”于是,白天她跟随着前辈办理案件,学习每一个环节的操作与技巧;夜晚伏案梳理,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办案经验。“我不算最聪明的,但愿意下笨功夫,我能坚持。”这“笨功夫”她坚持下了十年,从执行战场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执行局副局长,直到如今,她依然说,这个“笨功夫”是她最聪明的地方。
即便如今已经熟悉了执行工作的方方面面,孙瑜依然保持着“干中学”的习惯。工作日清晨,她总是提早到岗,反复研读卷宗,梳理案件矛盾焦点,主动探寻和解契机。遇上特别棘手的案件,她会积极邀请专业法官组成跨部门合议庭,力求纠纷圆满化解。下班后的夜晚,孙瑜则会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理论和调查研究工作。
孙瑜常说:“做好执行工作,俯下身下苦功是基础。”厚厚的卷宗和论文成果里凝练着她的付出,从事执行工作以来,她撰写的案件文书、学术论文累计数百万字,并且获奖颇多。
这些文字与荣誉,是她扎根一线、深耕专业的见证。一直以来,孙瑜笃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总会有收获。”而她自己,也正是这信念最生动的践行者。
忠诚显担当
“执行难”这三个字道尽了执行法官的不易。从被执行人兜里“掏钱”,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银行、房管局、田间地头、被执行人住所……孙瑜的执行足迹遍布平谷各乡镇,更远赴全国十余省份,她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的行程记录,是这份工作最如实的记录和见证。
2019年寒冬,新疆石河子市气温低至零下16摄氏度,冷得像个大冰窖。为抢在被执行人转移财产前完成资金冻结,孙瑜带队急行3000余公里奔赴新疆。极寒天气带来的不适尚未缓解,她便第一时间投入工作,顺利完成股权与账户冻结,及时阻断了财产转移通道。在另一起山西临汾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中,为推进案件执行,她带队冒雨在崎岖的国道上驱车800余公里,颠簸10余小时直奔现场,有效协调推进案件突破。“执行路上没有坦途,每一次奔赴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懈怠。”孙瑜说。
法官在执行征途中,挑战不仅来自奔波跋涉,更考验与被执行人的智慧博弈:有人销声匿迹玩起“失踪”,有人试图通过假离婚、假析产转移资产,也有案内外串通利用执行异议程序拖延执行,甚至以暴力对抗法律权威……面对花样百出的规避执行手段,孙瑜没有退缩,在她看来:“越是复杂局面,越要展现担当。”
在孙瑜办理的案件中,刘某执行案堪称难啃的“硬骨头”。自2009年起,刘某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多达20余件,过半数悬而未决——既找不到他的影踪,也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团队一度陷入困境。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正式出台。当刘某得知可能被纳入失信“黑名单”时,他一改昔日隐匿姿态,主动现身法院,提出与申请人和解,承诺分期履行债务。
“他的真实目的还是想拖延、不履行。”孙瑜一眼看穿了刘某的意图,她精准抓住刘某畏惧失信惩戒的心理,不厌其烦地释法明理:“一旦列入黑名单,买房贷款、乘飞机高铁都会受限。”孙瑜既讲法律后果,也谈信用价值。最终,刘某彻底放弃侥幸念头,主动缴清了全部案款。这起积案,终于在孙瑜手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锐眼辨真伪
同事们评价孙瑜时,常提及她身上那股“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工作的极度专注和对每一个环节细节的极致求索。
2021年,平谷法院办理一起借款纠纷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周某甲、周某乙拖欠债务。法院查明二人名下各有房产后,依法启动司法处置程序:完成查封、着手准备在司法网络拍卖平台上公开拍卖。
拍卖前夕,风云突变。案外人耿某和崔某手持购房合同突然出现,提出执行异议申请。二人声称早在2020年就已签订合同并支付了首付款,主张房产是自己的合法财产,要求中止司法拍卖程序。
这突如其来的异议,给执行程序按下了暂停键。孙瑜深知,若此事处理不当,不仅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可能让那些试图规避执行的人有机可乘,助长不良风气。
面对两份表面证据看似完备的异议材料,孙瑜没有草率采信。多年的执行工作经验,让她养成了严谨的职业习惯,而这份严谨,也成了她发现破绽的关键。
她反复查验材料细节:两份文件落款时间相隔近两年,纸张氧化老化程度却难辨差异,且手印也疑点重重——通常按压形成的红油印迹会呈现渗透晕染现象,但此合同手印却边缘清晰、毫无油印渗散迹象。
“更值得怀疑的是,两份材料竟然采用了完全相同的仿宋字体。”种种迹象串联起来,让孙瑜心中有了一个判断——这些材料极有可能是同一时间用同一台打印机伪造的。
对他人来说或许微不足道的蛛丝马迹,在孙瑜的眼里正是戳穿谎言的关键线索。她立刻与执行实施法官分头行动,与当事人展开谈话。一方面,就发现的疑点要求对方作出合理解释;另一方面,向他们阐明伪造证据、妨碍执行将承担的法律后果。
历经两小时的据理力争和心理攻坚战,孙瑜始终紧扣证据细节,用专业分析击溃了对方的心理防线。最终,耿某和崔某承认了伪造合同的事实,并当场写下了认错书。在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后,法官通过司法处罚程序对其违法行为予以惩戒。
孙瑜的“火眼金睛”,并非天赋神技,而是源于无数案件中的执着专注与审慎研判。在她眼中,每一份证据都承载着公平正义的重量,任何试图用虚假手段挑战司法权威的行为,都逃不过法律的审视。
执剑护民生
在孙瑜的执行工作理念里,“求实”是核心准则。“求实就是要关注群众需求,把他们的满意度当成硬指标。这是个实在功夫,难,但必须咬紧牙关去做。”孙瑜说。
执行实践中,法理与情理时常交叠碰撞。每当同事为疑难案件愁眉不展时,孙瑜总能找到“破局”之道。同事们都说,孙瑜有面“放大镜”,既能精准聚焦案件细节,又能放大执行工作的社会效果,让司法裁判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某村委会因拖欠贷款被冻结了银行账户,后向法院提出异议,称冻结的资金涉及百余户农民土地补偿款和人员安置费。利益攸关,村民情急之下聚集法院情绪激动地讨要说法。
从法律角度而言,村委会作为被执行人,法院依法冻结其账户资金于法有据,直接驳回异议申请并无不妥。可孙瑜心里清楚,驳回申请是“可行解”,却并非“最优解”。直接驳回村委会的异议申请,虽能顺利结案,但“一裁了之”的背后,是申请执行人的债权悬空、村委会的债务缠身、百余户农民生计无着的三重困境。
孙瑜绝不满足于机械“审结结案”,深潜矛盾旋涡探查根源,力求在法律架构内寻找“最优解”。她一方面严格依法审查,确认涉案资金未特定化,维持冻结决定,彰显法律的刚性;另一方面,主动与区政府、镇政府沟通协调,建议将补偿款、安置费和村委会责任财产区分开,实现资金分类处置。
确定了补偿款和安置费的支付比例后,这些关乎农民生计的款项得以与村委会责任财产剥离并及时发放给农民,既保障了债权人胜诉权益,又兜住了民生底线,村委会也因此减轻债务负担,得以“轻装上阵”,投入乡村振兴,百余户农民也吃下了“定心丸”。
面对法律与民生的两难选择,孙瑜始终坚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方法论。”这起案件,正是三个效果相统一的生动实践,既捍卫了法律权威,又守护了民生福祉,让司法执行在“最后一公里”依然充满温度。
创新解难题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具挑战的一公里。面对执行难题,孙瑜凭借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尝试的魄力,持续推动执行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以科技赋能之力驱动执行工作迈向科学高效发展的新阶段。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平谷区作为战略“桥头堡”,与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三河市等地地缘相接、经济联系紧密。探索建立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不仅能破解跨区域执行案件中存在的信息碎片化、各地司法协作力度不足、财产查控覆盖有限等实践难题,还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孙瑜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身于跨区域执行协作工作。她深度参与联动机制顶层设计,起草了合作实施细则和联动规则等核心文件,并高效完成跨地域沟通协调、数据分析研判、报告撰写支撑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为机制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规范保障和决策支撑。依托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她先后协助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人民法院查找被执行人下落、查控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线索,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执行工作联动的“同城效应”。
孙瑜不仅在机制建设上展现出创新魄力,更将创新思维融入技术应用之中。针对财产变现难问题,她灵活运用淘宝直播平台,首创“乘风破浪——游艇网拍直播间活动”,开创了司法拍卖全国首次乘船直播的先例。直播吸引3万人次关注,推动网拍成交率达到93.28%。为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她主动挑起工作重担,从2018年开始在北京市执行领域率先组建信息化团队,她带领团队经过近七年的技术研发和积累,自主研发“案款监管工具”“物管云中心”“文案助手”“质效看板”等执行辅助软件,实现财产处置集约化、案款监管实时化、执行文书一键式生成、重点指标一秒钟抓取,推动财产信息处置用时缩短70%、平均结案时间压缩至62天,为解决案多人少的现实矛盾、提高执行质效、优化执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该系统也同时被20余家法院安装使用,助力执行效率提升40%以上。
长年在执行一线攻坚克难,孙瑜无惧辛劳,直面危险。当被问及如何应对挑战与压力时,她的话语云淡风轻却蕴含力量:“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状态。”这份坚定的信念与执着,也化作她笔下的诗行——砥砺着所有行走在正义征程中的人:“前行吧,法律的守夜人!没有一步跋涉会被辜负,你让纸上的公平,终成大地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