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商洛法院:“法庭进村”直击生态案件“最后一公里”难题
庄严的国徽悬挂在秦岭深处的村委会门前,法槌声在山谷间回响。2024年5月,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人民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村委会,公开审理一起非法狩猎案。被告人张某某自制猎套捕获野生动物牟利,面对国徽当庭忏悔:“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自愿认罪悔罪。”因其“家庭经济困难,妻子瘫痪在床,孩子上学”的实际情况,法院创新采用“分期支付+劳务代偿”方式:判处其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同时在缓刑期内参与森林防火巡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公益劳动,以替代部分赔偿金。
这场“村头庭审”,是商洛法院运用司法利剑守护秦岭生态的生动缩影。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一判了之”或“以罚代管”模式,创造性地将“巡回审判”与“劳务代偿”等生态修复优先的创新责任承担方式紧密结合,直击生态案件“最后一公里”难题。
巡回审判+替代修复:直抵生态保护最前沿
“法庭进村”的巡回审判模式,在商洛已成常态。2025年6月3日,洛南县人民法院法官将法庭分别设在秦岭南麓的古城镇姜村和洛源镇桃坪村村委会,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两起非法狩猎案。被告人赵某、杨某因在禁猎区使用禁用工具捕猎野生动物,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和拘役五个月,均宣告缓刑。与张某某案类似,法院根据其经济能力,判决赵某在秦岭红豆杉司法保护基地参与排水渠修整,杨某补植十棵红豆杉进行“劳务代偿”。这种结合被告人实际情况的替代性修复方式,既严惩犯罪,又确保生态损害得到实质弥补,避免了“以罚代管”的弊端。
庭审结束,法官周梦琳以“争当秦岭生态卫士,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现场普法,将庄严的法庭变为生动的生态法治课堂。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正是商洛法院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司法实践的直接体现。通过将法庭延伸至案发地,有效破解了生态案件取证难、修复难、普法难的困境。
制度创新+专业审判:筑牢生态法治根基
如何让司法保护秦岭生态更系统、更长效?
2024年12月,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环资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核心在于将“生态修复成效”刚性纳入量刑和裁判考量,成为落实“破坏者买单、受损者获偿”原则的硬约束。
这一机制在实践中成效显著。以洛南县人民法院审理的梁某某非法狩猎案为例:2018年至2024年,梁某某猎捕包括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麂子等价值3.8万元的野生动物。法院严格依据《指导意见》,经实地调研并与司法所、村委会座谈,最终同意梁某某以“劳务代偿”方式替代性修复生态。2025年3月底,梁某某在秦岭红豆杉司法保护基地完成两亩地排水渠的修整作业。通过“司法裁判+生态修复”的闭环设计,商洛法院推动形成“破坏行为依法惩处、生态损害及时弥补”的严密司法保护链条。
在审判专业化建设上,商洛中院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案件审理体系。各基层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办理涉土地资源案件,对重大案件则起用由“3名法官+4名陪审员”组成的7人合议庭(依据《人民陪审员法》相关条款),专门审理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事实认定复杂的案件,确保审判的专业性与民主性。
多元共治:联动守护生生不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秦岭,非法院一己之力可为。商洛法院积极联合行政、企业与公众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这正是对2025年6月18日陕西省野生鸟类保护及专项打击行动工作推进会上“加强部门协同、强化联动执法”“抓好群防群治”要求的生动实践。
2025年“世界环境日”,商洛中院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在科学评估水域承载力的基础上,于丹江河畔举行增殖放流活动。在群众见证下,3万余尾精心筛选的草鱼、鲢鱼、鳙鱼种苗游入丹江,这些“生态清道夫”将有效优化水生食物链、净化水质。活动后,法院干警随即开展联合司法巡河(南秦河),并向沿岸居民发放环保法规宣传资料,结合非法采砂等案例进行普法。
司法服务也主动走进企业。针对部分企业“环保法律意识曾存不足”的痛点,商洛法院环资庭创新推出“环境法治处方”机制,借鉴医疗流程,通过“问诊”(调研现状)、“诊断”(梳理风险)、“开方”(出具建议)、“复诊”(跟踪效果)四步法,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环保法律风险防控方案。商洛中院联合市生态环境局、检察院走进重点企业,法官李军宏在参观污水防治设施后,现场赠送《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汇编,通过真实案例警示+法律分析+整改建议,帮助企业明确环保红线,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企业负责人坦言,如今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命线”,并主动寻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
商洛中院政治部干警李從熇介绍,法院正着力构建“预防—惩治—修复—转化”全链条生态司法保护体系,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未来发展将聚焦环境资源审判团队专业化建设、深化跨部门多元共治、完善生态修复补偿机制、碳汇司法探索以及特色生态司法品牌打造。
从乡村国徽下的庄严审判,到丹江河畔的鱼苗入水;从创新“劳务代偿”修复山林,到“法治处方”护航绿色发展,商洛法院以“巡回审判+劳务代偿+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在秦岭腹地打通了生态司法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当法治力量转化为万千民众和企业的生态自觉,巍巍秦岭的生生不息便拥有了最坚实的司法屏障。这份“商洛样本”,为绿水青山的司法守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