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毒战线上的“猎毒尖兵”:愿终有一日“天下无毒”
宽脸、大耳,笑起来一脸和善,初见重庆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二支队队长张志(化名)的人,很难将眼前这位面容亲切的中年人与行走在刀尖之上、生死边缘的缉毒民警联系起来。
从警26年的他,破获了无数毒品大案要案,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4次、个人三等功11次,获重庆市公安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先进政法干警、重庆市十佳民警、重庆市公安局“破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近日,张志接受了本社记者专访,回顾了20余年从警生涯中惊心动魄的缉毒故事。
“拔钉追逃”的禁毒勇士:在刀尖上守护平安
在与毒品犯罪的殊死较量中,张志宛如一位英勇无畏的“斗士”,用生命捍卫着社会的安宁。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身经百战的缉毒英雄,也有许多“怕”的瞬间,而这些“怕”,恰恰源于他对生命安全的高度敬畏与责任担当。
时间回溯到2009年夏天,在抓捕一个毒品犯罪团伙主犯时,张志敏锐地发现异常——抓捕对象的左手始终紧紧地揣在裤兜里。
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超乎常人的警觉性,张志立即向队友发出预警:“嫌疑人可能有手枪!大家注意安全!”在实施抓捕那一刻,张志与队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将抓捕对象牢牢按住,果然从其裤兜里搜出了一把已经上膛的手枪。
回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张志坦言:“那一瞬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丝‘怕’。一旦我们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没有配合到位,那把枪就可能打响。很多抓捕行动都发生在人群密集的闹市区,作为基层指挥员,我不仅要将案件办好,更要把群众和队友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这份对生命的珍视,让张志在二十多年的禁毒工作中,即便业务能力愈发精湛,也时刻保持谨慎。每一起案件,他都要带领团队进行周密细致的部署,反复推敲、仔细谋划,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进行多次推演。这份严谨与专注,也成了他屡破大案的“制胜秘诀”。
2020年以来,根据公安部相关部署,张志带领重庆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二支队民警全力开展“拔钉追逃”专项行动,组织警力开展涉毒案件在逃人员抓捕。
基础摸排、数据挖潜、长线跟控……张志综合运用多种侦察措施,指挥带领专案民警多次深入边境地区摸排嫌疑人行踪轨迹,查找隐匿地点,2023年8月,专案组跨渝贵湘鄂四省市多地组织实施梯次收网打击,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60余名,摧毁涉案贩毒团伙3个,缴获各类毒品80余千克,有力打击震慑了跨境跨区域毒品犯罪活动。
2022年以来,张志牵头“拔钉追逃”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战果,受到公安部贺电表彰;在张志的直接指挥下,重庆市共抓捕涉毒“钉子”逃犯30余名。
“千里追凶”的破案能手:用脚步丈量责任
对于张志而言,跨省市、跨区域乃至跨境的毒品案件侦查早已成为工作常态。每一次行动,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艰苦战役。
2020年5月,在一系列严打行动中,张志组织专案民警转战滇川黔渝四省市多地、累计行程7500余公里侦办一起特大贩毒案件。
张志带着专案民警先后在滇渝川黔多地实施10余次收网抓捕,涉案团伙骨干成员20余人全部到案,缴获各类毒品300余千克,查扣毒资400万余元,全链条摧毁一个跨境跨区域贩毒集团。此案连续创下有史以来重庆市单案缴获海洛因和冰毒纪录,公安部发来贺电表扬并授予专案组“集体一等功”奖章。
张志介绍,一旦接到案件指令,禁毒民警必须争分夺秒,在规定时间内火速抵达现场。有时,为了掌握犯罪分子的罪证,他们需要在隐蔽的角落里开展长达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漫长蹲守。
“很多时候,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交易地点选得极为隐蔽,交易时间也大多在夜深人静之时。为了不暴露目标,我们在车里不能开空调。夏天,车内闷热得像蒸笼,冬天的夜晚则冷得难以忍受。有时候,连续几天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为了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再苦再累都值得。”张志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与执着。
希望“天下无毒”的人民警察
作为一名资深的专业禁毒民警,张志深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禁毒民警不仅要深入了解冰毒、海洛因、氯胺酮等传统毒品的特性,更要对新型毒品有全面而充分的认知,精准把握不同类型毒品的受众群体,持续追踪各种隐蔽的非法交易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张志感慨道:“禁毒民警的工作,常常是‘找米下锅’的状态。因为毒品案件很少有报案人,而吸毒人员往往既是购毒者,也是深受毒品危害的受害者。所以,我们每多打掉一克毒品,就能为社会减少一分危害,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在26年的从警生涯中,张志带领团队查获了数以吨计的毒品,抓获了上千名犯罪嫌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忠诚与担当。
展望未来,张志目光坚定地表示:“我会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破案件、多缴毒品,在禁毒岗位上坚守下去。当然,更希望有一天,‘天下无毒’的美好愿景能够实现。到那时,就算我们因此‘失业’,也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