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检方2023年以来已办理环资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924件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局、园林绿化局、水务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展。2023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已办理环资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924件,通过公益诉讼办案,督促保护被损毁、污染的各类土地600余亩;督促清除各类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3.5万余吨;督促关停或整治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20余家;推动110余家洗车商户依法安装循环水设施和特种水费计量设施;实现补种树木500余株;保护古树名木70余棵;经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共判令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费用等1.49亿元。
据介绍,2023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27件,且45%以上的线索来源于相关行政机关移送;清除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6800余吨,增殖放流6300余公斤;建用非法倾倒建筑垃圾及非法采矿整治、水资源保护、汽修行业废物处置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40余个,产出线索3000余条,占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线索的80%。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地下水和地表水13.88万立方米,修复森林9.92万平方米,处置固体废物69.89万吨。仅2024年,检察机关向生态环境部门移送案件线索51件,占全市新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15.5%。
为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强化此类案件办理力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制定办案指引,规范办案程序。2023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27件,其中支持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水务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182件,支持提起诉讼1件。通过办案督促赔偿义务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470余万元。
此外,随着市域绿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北京市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24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024年,北京全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86.95,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22.9%,全市153个监测水体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459种,浮游动物461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8种,水生植物93种,累计鱼类74种。经过科学监测统计,目前,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