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 AI诈骗刻不容缓

  近期,为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处理规则、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规范、监督管理职责等作出规定。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之时,也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催生了新型AI诈骗犯罪,成为数字时代的严峻挑战。

  回望典型的AI诈骗类型,“AI换脸”技术不断升级,从最初静态照片的活化发展到实时视频换脸,已然突破传统反诈识别的防线,让人们“防不胜防”,让公众陷入“眼见未必为实”的认知困境。

  与此同时,新型AI诈骗手段呈爆发式增长,除人们熟知的“AI换脸”外,语音合成、图像生成、智能客服伪装、情感操控甚至“共享屏幕监控”等新型骗术层出不穷。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借口诱导下载软件,通过共享屏幕实时窃取用户账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如今,AI诈骗的蔓延已形成多重威胁。从个人层面来看,AI技术的滥用不仅导致个人财产遭受损失,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创伤,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从社会层面而言,AI诈骗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和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为棘手的是,不法分子借助AI技术高效作案、隐匿痕迹,大大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给司法机关治理带来挑战。

  面对AI诈骗的升级,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确立的诈骗罪框架为AI诈骗提供了基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将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更是针对人脸识别技术作出专项规范,为遏制AI诈骗构筑起制度屏障。

  防范AI诈骗刻不容缓,需要公众、政府、企业协同发力。公众防范意识的提升是反诈的第一道防线。公众应加强对AI技术的了解和学习,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当面核实等多渠道验证对方身份,避免轻信虚假信息和陷阱。同时,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AI诈骗案例的宣传力度,不仅要曝光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还要宣传相关的辨别手段,切实提高公众对AI诈骗的认识和警惕性。

  在AI技术研发领域,企业与科研机构肩负着重要反诈责任。一方面,要加强AI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发,从源头上降低AI诈骗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利用AI技术本身的优势来防范和打击AI诈骗活动,让AI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不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帮凶,从而为数字化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安全、可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