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筑牢平安基石

  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安徽省蚌埠市积极探索实践,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视为深化平安建设的关键工程,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基层治理之路。自2021年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家标准验收并获专项奖励后,蚌埠市持续奋进,推动综治中心建设不断升级,在矛盾化解、治安防控、服务群众等方面成绩斐然,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蚌埠过往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激励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蚌埠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郭家满说。


  顶层设计夯实基础,构建规范化实体平台

  综治中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安康。蚌埠市把“标准化”作为综治中心建设的核心指引,精心编制《蚌埠市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标准化指导手册》,全面统筹各级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对场地规划、功能分区、设备配置等各个细节都作了详细规定,为综治中心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固镇县综治中心严格依照标准进行打造,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县委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该县县委书记多次前往现场调研指导,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县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综治中心平台主任。固镇县综治中心整合综治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多个中心的功能,汇聚了公安、法院、信访等15个重点单位的资源,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常驻办公。通过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模式,打造出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让群众在一处就能享受到多元化、“一站式”的服务。

  蚌山区将综治中心建设列为全区重点工作和关键考核事项。在区委的大力推动下,蚌山区综治中心仅用3个月就正式投入实体运行。该区精心构建了“一中心、一平台、八个调委会”的“一站式”解纷体系,整合行政、司法、人民调解力量,形成大调解格局。综治中心门口设置了法学咨询专家简介和值班日期展示牌,方便群众选择专家进行调解服务。中心内部被科学规划为接待区、调解室、速裁法庭等多个功能室,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为群众提供了专业、舒适的办事环境。

  在人员配备上,蚌埠市从全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推动乡镇(街道)专职政法委员入驻综治中心办公,明确每个乡街至少配备4名专业人员。蚌山区综治中心整合多部门资源,组建了一支98人的专业团队,其中27人负责日常运转,17名调解员专注矛盾化解,54名法律专家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为综治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此外,蚌埠市创新建立“书记领办、部门协同”的高效推进机制,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列为基层治理重点项目。调研过程中,市委书记现场办公,为建设工作解决难题,发挥了“头雁效应”。


  “一站式”解纷,矛盾化解提质增效

  据蚌埠市综治中心主任孙跃介绍,蚌埠市按照“从点到面、从优到精”的路径,稳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面覆盖。在实际运行中,创新打造“三个一”服务模式,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高效方案。

  “一扇门”受理,即设立综合服务窗口,统一登记受理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反映的矛盾纠纷,以及110非警务类警情、法院诉前调解等途径流转的案件,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群众反映问题多头跑、反复跑的状况,大大节省了群众的时间和精力。

  “一条龙”服务,即根据矛盾纠纷的复杂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方式。简单矛盾当场处理;复杂矛盾由综治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联合调解;疑难矛盾实行领导包案制度,由领导牵头协调各方资源解决;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则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确保矛盾化解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这种递进式的化解方式,保障了各类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一平台”统管,即开发矛盾纠纷调解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该系统打通公安警情数据,涉矛盾纠纷警情可一键流转至县乡综治中心,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短信提醒和小程序功能的开通,让流转审批从“以天计时”变为“秒级响应”,平均办结周期压缩至10.94天。这一平台不仅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还实现了对调解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调解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据统计,2024年,蚌埠全市矛盾纠纷排查量同比增长61.78%,化解率高达99.37%,位居全省第二,法院新收民事一审案件量降幅全省第二。大量案例充分展示了“一站式”解纷体系的优势。


  “智慧化”防控,科技赋能织密安全网络

  “蚌埠市深知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深化‘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建设。整合16万余路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对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24小时实时监控,无论是繁华商业街、人员密集场所,还是治安复杂的城乡接合部,都在监控范围内,确保能实时掌控社会治安状况。”孙跃介绍。

  同时,全力打通综治视联网建设末梢,横向连通12家成员单位,纵向贯通1134个村(社区),构建起“天上有云、地上有格、中间有网”的立体化防控体系。通过综治视联网,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作战,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响应、高效处置。例如在一次突发治安事件中,公安部门通过综治视联网迅速了解现场情况,及时调配警力,司法部门提供法律支持,应急管理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各部门紧密配合,使该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在特色应用场景开发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一历五单”线上流转,对全市1.9万余名患者的基础信息、诊断评估、危险等级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降低了患者肇事肇祸风险。

  家暴联动处置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自动获取110报警平台家暴警情,实现警情流转、处置、调解、回访无缝对接。接到家暴警情后,系统迅速将信息推送给妇联、乡村两级干部等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及时介入制止家暴行为,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自2022年该平台运行以来,固镇县未发生因家暴引发的刑事案件,维护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数据驱动,建立精准研判预警机制

  “数据+研判”的智能决策体系也是蚌埠市综治中心工作的一大亮点。蚌埠市、县两级综治中心每月发布“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涵盖综治信息化系统运行、平安建设9大项工作,涉及70余项数据,为领导决策和各单位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社会治安和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问题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蚌埠市还通过归集分析严重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邪教活动等10类案件数据,定期发布全市“村居平安指数”。该指数直观反映各个村(社区)的平安状况,帮助精准掌握基层治理底数,为开展平安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闭环管理,完善全流程工作机制

  “受理—交办—办理—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也是蚌埠市的一大创新。此举有效确保了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固镇县首创“四个当天”制度,即当天受理群众诉求,当天交办至承办单位,当天办理矛盾纠纷,当天回访办理情况并在办结当天回访满意度。这一制度将矛盾纠纷办理周期平均压缩至10.94天,落实率达90%以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被全市推广应用。

  同时,建立督办问责机制,逐级开展上行矛盾核查工作,将矛盾纠纷信息系统数据与信访数据、严重刑事案事件、命案数据进行比对,核查矛盾纠纷外溢升级路径,及时通报应受理未受理、应办理未办理、不依法办理的矛盾纠纷,并发出督办意见。通过综治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平安建设关键指标,量化各县乡村平安建设状况,对量化指标较差的县区开展督导,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郭家满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蚌埠市在硬件建设方面计划引入更多智能化设备,打造“智慧综治”新样板。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矛盾纠纷智能分类和预警,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调解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加强综治中心与基层社区的智能化连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快速传递,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机制优化方面,将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跨区域问题,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内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打破信息壁垒,凝聚社会治理强大合力,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守护蚌埠的平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