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和社会治理“智慧中枢”

“多中心合一”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最多跑一地”,促进大量矛盾风险在基层一线化解。近日,南京市委政法委召开“南京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新闻通气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印文华通报了南京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总体情况。


  构建“多中心合一”治理新格局

  站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夯实社会稳定基石的高度,站在让人民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能有人办、依法办的立场,南京市委政法委牵头,各有关部门主动融入、协同推进,统筹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让多部门变为一中心,以集约化办公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溧水区在全省率先将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整体成建制入驻区综治中心,在党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下,依托综治中心,靠前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此前,一酒店管理公司因经营亏损闭店停业,拖欠刘某等103名劳动者工资未支付,被劳动者诉至法院。该案涉及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考虑到该酒店管理公司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劳动者权益存在兑现风险,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区法院主动向区委政法委报告。

  区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中枢”作用,迅速组织法院、信访局、商务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与纠纷有关的属事、属地部门,共同制定合理高效的解纷方案。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有经营意向、有偿债能力的第三方企业接手酒店,一并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并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让他们安心工作,既化解了群体性劳资纠纷,让100多名劳动者解决了烦“薪”事,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帮助酒店继续运营,有力服务保障了当地营商环境。


  构建基层治理“全链条”服务体系

  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以打造社情民意“集散地”、综治维稳“疏导点”、定分止争“安全区”为工作理念,对标对表“五方面”规范化标准,按照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设置了群众接待大厅、引导台、轮驻部门工作窗口、自助信访一体机、远程公证机、矛盾调解室、信访接待室、综合治理指挥研判室、心理疏导室、普法角等,为群众提供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困难帮扶、司法救助、心理安抚等“一条龙”服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实现基层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目前,全市12个区级综治中心已建设运行,市级综治中心和102个街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区级综治中心基本实现相关中心等平台融入综治中心,政法、信访等部门力量定人常驻,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派人轮驻,5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6家仲裁、公证、鉴定机构,28家心理服务机构,89家特色调解室已进驻综治中心。


  智慧赋能多元共治

  综治中心是集中受理和处理市民群众诉求的地方,就是遇到矛盾纠纷、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去了就能有人管、管到底、“找到说法”的地方。

  作为南京主城区,秦淮区社会环境多元,邻里纠纷等矛盾多发。秦淮区人民法院自主研发“徕斯”数字融合法庭系统,配备至区综治中心和全部12个街道、105个社区,能够实现案件委派、线上调解、法律咨询、诉讼服务一体化办理,以“微法庭”赋能,织密解纷网络。特别是该院依托“微法庭”机制,向综治中心借势、借力、借智,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调处中心实质化运行,有效促使大量劳动争议纠纷在诉前化解。

  不久前,一家工程设计公司因拖欠员工工资、奖金等引发纠纷,借助综治中心的“微法庭”,通过法官与仲裁员的联合调解,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劳动者与公司握手言和,并签署调解协议。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微法庭’起到了关键作用。”仲裁员表示:“我开展了许多年群众工作,大家都很能听进去我说的话。但是,有时候遇到专业的法律问题就会犯难,有了‘微法庭’,我们调解工作就更好开展了。”

  南京市坚持边建边用,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两会”安保维稳、专项治理、重点地区整治等融合推进,对各类矛盾和风险全量排查分析、靠前化解防控,在实战中有效提升了综治中心的权威和作用。

  下一步,南京还将积极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政法关工站、政法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南京品牌工作有机融入,打造出具有南京特色的矛盾化解“主阵地”、风险防控“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