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三分法”助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北京市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既是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也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既有“两谷一园”等创新高地,也有“京师之枕”等文化底蕴,既面临着城乡治理协调发展的层层挑战,也承接了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重重压力。基于此,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区域内各镇街法治政府建设进度出现不协调不均衡的症结与困境。

  为破解难题,昌平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治理新模式,从“目标梯度、评价尺度、路径角度”三个维度着手,为全区22个镇街“量体裁衣”“量才而为”,探索“目标分级、评价分流、路径分类”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三分法”,精准提升各镇街依法行政水平。


  “分级”定准“目标梯度”

  为确保法治政府建设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在昌平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度下,昌平区司法局搭建了“区级总体目标、镇街个性目标及重点区域目标”三级“目标梯度”管理体系。

  在区级总体目标的制定上,昌平区司法局以高位统筹定“基调”,紧扣进一步压紧压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每年定期召开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情况报告和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要点、行政执法规范建设年方案等文件,为全年工作主要目标定调,科学研判、统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进度。

  在镇街个性目标的制定上,昌平区司法局因地制宜找“思路”,着眼镇街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情况报告、典型案例选树等工作,鼓励镇街实事求是、精准画像,结合区位条件、主导产业及资源禀赋制定个性化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

  在重点区域目标的制定上,昌平区司法局重点突出抓“典型”,紧盯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作为北京功能疏解和城市治理的重点区域的角色定位和从“治大城市病”转向“谋高质量发展”的功能转变,组织召开回天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推进会,明确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动处置等机制为目标,充分发挥法治在构建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保障作用。


  “分流”把握“评价尺度”

  “三分法”中的“评价分流”,即评价主体分流和评价方式多元,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考核为切入点,以更科学的衡量标准和检验方式,确保更客观、全面、立体地反映各镇街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其一是落实“内部”考核。严标准抓规范,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综合开展评价打分;多举措出实效,抓好全区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核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等规定动作落地;深化层级监督,延伸行政复议监督触角。

  其二是引入“智库”评估,推进法治领域校地融合。2024年5月,昌平区司法局与中国政法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并寻求与其他在昌高校搭建协作平台,从法治政府建设、基层依法治理、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互利共赢。2024年8月,与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围绕镇街法治政府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其三是探索“外链”联动。昌平区司法局联合区委组织部推动全区领导干部法治培训教育与法治能力考察测试、年终述法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制度落地落细;与区城管执法局协同开展镇街案卷抽查,2024年抽查力度和数量为历年之最。


  “分类”拓宽“路径角度”

  “三分法”中的“路径分类”即通过“抓好一个中心、聚焦双重层面、发挥三级引领作用”三层递进,拓宽基层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激发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动能。

  在抓好一个中心建设方面,昌平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所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制定“一方案两清单”落实规范化建设,实现司法所为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并不断充实基层法治人才力量,选派数名科级青年法治骨干到镇街、村交流任职。

  在聚焦双重层面创新方面,立足区级层面,昌平区司法局以重大合同全过程管理的“昌平模式”和全市首家新质生产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新实践,驱动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立足基层层面,昌平区司法局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镇街探索“一镇(街)一品”新路径。其中,城北街道“双诉双融”共治模式顺利入围“法治政府奖”评选。

  在发挥三级引领作用方面,昌平区司法局坚持“点对点”赋能,2024年举办全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培训2期,开设以“小快灵”“点单式”为特色的行政执法培训及昌复议“能力讲堂”活动;坚持“点到面”示范,编印涉行政执法、镇街涉行政复议及宅基地管理等典型案例汇编3册,有效夯实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基础;坚持“线与面”结合,凝聚“府院共建+机关协同+N”的行政争议化解合力,打造行政争议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法治建设护航区域发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