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司法天平上的冷暖刻度

  在20年的司法工作中,我辗转行政庭、执行局、刑庭、基层法庭,从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手写判决到智慧法庭的电子签章,改变的是审判台前闪烁的科技之光,不变的是这片热土上“情法理交融”的司法情怀。


  从刑事审判庭到民事审判庭

  当2017年冬日的寒霜爬上刑事审判庭的窗棂时,被告人小郑父亲颤抖的双手在我心里烙下灼痛。这起婚恋诈骗案背后,交织着情感纠葛与民间借贷纠纷。庭审直播镜头下,我特意安排具有婚恋指导经验的人民陪审员入席——这不仅是对刑法精神的贯彻,更是为那些被金钱异化的情感搭建修复桥梁。当被告人退赔协议上的签字墨迹渐干,我深刻理解了刑事判决的威慑力,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字刑期,更应成为重塑道德契约的界碑。

  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基层法庭那场催人泪下的民事赡养调解。八旬老人刘某某布满沟壑的手掌抚过诉状时,感受到卷宗里法律条文的温度。在村委会挂满“孝道文化”的调解室里,我以民法典为经,以“刻木事亲”的典故为纬,让现代法理与传统孝道在司法调解中共振。当儿子跪倒在老父膝前承认错误时,我想,卷宗袋里的《赡养费计算标准》不再仅仅是权利义务的确认,更成了修复亲情的校准器。


  从“定分止争”到“定心安家”

  还记得,一起“抚养权分割案”,让我在法条的字里行间再次触摸到法律的温度。面对坚持要两个孩子抚养权的母亲,我带着书记员三次踏访孩子就读的学校,在操场边记录下十岁男孩的足球梦想,在教室外倾听八岁女孩的钢琴心事。当最终判决将兄妹分开抚养时,我在判后答疑中特意附上《儿童心理适应指南》——原来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既应该囊括法律论证的严谨逻辑链,同时也不该遗漏人文关怀的情感连接线。

  如今,在我珍藏的“递进式调解法”工作手册里,夹着48户村民送来的锦旗照片。在化解那起跨度10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时,我们创新采用“三维调解坐标系”:以法律条文为X轴,以村规民约为Y轴,以乡情伦理为Z轴,让镇村干部、乡贤耆老、家族长辈共同绘制矛盾化解的立体图景。当白发苍苍的老支书在调解协议上按下手印时,我看见“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新芽。

  当年老师赠我的蒲扇依旧挂在调解室墙上,竹骨间的包浆记录着无数家长里短的司法故事。每当看到年轻书记员对着智能庭审系统犯难时,我就会轻摇蒲扇讲述那个手写笔录年代的调解智慧——科技迭代改变的只是司法工具,真正恒久的,是裁判者心中那杆平衡法理人情的良心之秤。

  20年寒来暑往教会我:优秀的判决书应当像永年古槐,既有深扎大地的法律根系,又有舒展人文关怀的葱茏枝叶。当法槌敲响时,我们要让当事人听见法律威严的钟鸣;当蒲扇轻摇时,我们更要让群众感受到公正司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