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根治家电维修行业乱象
近期,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被曝光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乱收费,坑骗消费者。从“无病乱修”到“小病大修”,从虚高收费到滥设名目,这家占国内家电维修市场较大份额的知名企业,本应引领行业规范,却反其道而行。凭借信息差与垄断地位,设下“维修刺客”陷阱,尽显短视逐利,更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
纵观啄木鸟的维修案例,惊人之处远非个别维修人员“套路”,而是企业全链条“欺诈”设计。新员工仅培训三天即上岗,重点学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演双簧”、虚构故障多收费。平台把“提高收费”设为核心考核指标,维修服务沦为对消费者的“围猎”。此外,平台与维修人员利润分成也不甚合理。“重分成、轻服务”的模式,迫使维修人员通过虚增项目、更换廉价配件等手段“创收”。
家电维修乱象由来已久。过去街边维修店因信息不透明、技术门槛高常被消费者诟病“宰客”。人们本以为维修平台的出现能带来标准化、透明化解决问题的模式,但啄木鸟的案例表明,在资本加持下,平台反而放大了乱象的破坏力。对于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迫切需要多方面力量携手彻底根治。
首先,强化事前监管。家电维修行业长期监管碎片化,多部门权责交叉,行业标准缺失、价格不透明。虽然北京等地出台标价规定,但全国缺少统一规范。当务之急,是监管尽快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控”,利用大数据建立投诉预警机制。
其次,强化平台责任。啄木鸟事件不只是企业丑闻,也拷问平台经济模式。平台在追逐流量和利润的同时,更应守护行业生态。当下“平台拿六成、师傅拿四成”的分成比例显然失衡,亟待重塑分配机制,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此外,平台还应从内部自身建设出发,强化技术赋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引入维修录像、配件价格公示、第三方质检等透明化措施,让平台运营更加规范、透明。
最后,强化社会监督。实现家电维修行业的全面整治,还应借助外部的监管力量以及行业自身的自律机制。各地可尝试推行强制明码标价模式,将维修资质、服务标准纳入统一管理,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遭投诉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啄木鸟主营家电维修,但如今看来,最需“维修”的是其自身,企业如果一味“唯利是图”,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早晚会被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