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新标杆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商业活动和悠久的商贸历史,时至今日更是成为闻名全国的商贸之都、针织名城,民营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近年来,即墨政法系统紧扣“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这一重大任务,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推出“法治惠企、公安护企、司法助企、协同联动”系列举措,构建起全链条法治化服务体系,绘就“法治护航、企业安心、发展提速”的生动图景。
法治惠企,精准服务与风险防范并重
即墨区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服务理念,将风险防控端口前移。针对民营企业高频法律需求,定制“合同纠纷防范”“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合规”等22类普法课程,构建“企业点单—单位派单—讲师送单—效果评单”服务机制,实现需求精准对接。2024年以来,累计为67家民营企业公司高管、中层干部等开展专题培训110余场次,覆盖职工1.1万人次。
持续推进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化建设,设置候访大厅、7个群众接待室、17个服务窗口、2个调解室,制定商事调解流程图,以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降低企业诉讼成本,2024年共调解涉企矛盾纠纷23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2%。
公安护企,安全防线与警企联动双升级
即墨区强化“打防管控”一体结合,全面打造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金盾助企、知产护航”专项行动,依托公安侦查中心精准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突出违法犯罪。严密社会面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以“五警联勤、五巡合一”模式强化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周边巡逻,设立驻企警务工作站26个,开展治安清查66次,实现涉企重大刑事案件“零发生”。组建“警企联防队”,在7个工业园区布建智慧安防系统,动态监测安全生产隐患,最大限度挤压涉企犯罪空间。
坚持“一门通办”改革理念,为企业事务开设绿色通道和急证通道,精简证明材料,进一步压缩证书的出具期限,助力企业“轻装快跑”。固化完善1个指挥部、10条工作线的“1+10”服务保障模式,向重点项目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以交通管控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提速,动态优化271个重点路段交通组织,城区道路更加安全顺畅,确保重大项目“零延误”。
司法助企,审判提质与权益保障同推进
即墨区建立涉企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引导企业优先选择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实现立案“零跑腿”。构建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实现繁案精审、简案快办,依法维护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秩序。
建立知产专业研判团队,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老字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审结知识产权案件948件。重点围绕治安管理、劳动保障、市场监督、就业就学、产权登记等重点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行政检察监督,发现行政违法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协同联动,构建法治助商护企“生态圈”
即墨区强化安商惠企意识,建立政企定向联络机制,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区委政法委将“法治护航民营经济,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纳入全区政法工作谋划部署,纳入区委政法工作会议议程重点推进。统筹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出台40余项惠企利企政策措施,从执法、司法、普法层面形成全链条式闭环。对重大涉企案件及时跟踪督办,指导政法机关依法妥善处理。建立常态化案件评查工作机制,开展政法机关“三官”评议,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升政法干警依法履行职权、风险防控、应急处突的能力。
以服务全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导向,实行“企业吹哨、政法报到”制度,在19家重点“链主”企业挂牌“即法驿站”,为27家重点企业及项目配备政法专员,定点联系服务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提升政法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将深化依法治企纳入“即法即宣”政法宣传大格局规划,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