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茵代表:积极推进涉老法律服务“适老化”

  在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戴茵带来了多份关于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建议。其中,她提出,强化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促进跨部门法律协作,加强执法司法监管协同,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关键举措。

  戴茵表示,老年人群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广泛且多元,涉及财产继承与分配、遗嘱、监护与赡养、再婚与财产协议、投资或消费、养老机构等。涉老法律纠纷领域多集中于家庭内部,老年人法律需求总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需要综合性、专业性的法律服务支持。

  通过调研,戴茵发现,当前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维权意识薄弱、沟通存在障碍、法律服务流程复杂且耗时长、法律服务资源及资金有限、数字社会融入难等方面。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涉老法律服务“适老化”。

  戴茵认为,近年来,我国在老年人权益保护立法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了坚实法律基础。但随着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现有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规范仍有优化空间。为此,她建议,针对涉老法律服务的新特点,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并建议民政、工信、住建、交通、卫健、药监、文旅、人社等部门在其管理领域出台“适老”政策。

  同时,戴茵建议,强化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主体职能,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跨部门法律协作与信息共享,推动办案实践向立法研究成果转化。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范围,将养老服务欺诈、非法集资侵害老年人财产、养老机构侵害老年人生命健康权、药品安全、保健品虚假宣传等明确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将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精神赡养权益侵害等纳入公益诉讼范畴,以回应老龄化社会新挑战。完善立法衔接,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设公益诉讼条款,明确检察机关的调查权、多部门的协作义务等;建立涉老案件优先办理机制:对涉老公益诉讼案件实行“快速受理、优先审查、重点督办”,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司法效率。

  此外,戴茵还提出,应深化典型案例示范与普法协同。她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司法部搭建全国性涉老公益诉讼案例库,按案件类型(如财产保护、医疗健康、数字权益)分类指导基层开展相关工作,并强化以案释法,通过“老年人权益保护白皮书”、短视频普法、社区讲座等形式,将典型案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警示素材,提升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宣传活动,鼓励公益组织、律所与检察机关合作,开展涉老公益诉讼支持起诉,形成“检察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