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福能代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自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始终践行着这一承诺——他深入基层,入“千家门”,听“千家言”,围绕中药材扶贫产业、乡村全面振兴到医药科技创新、乡村医生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了85次调研,提交了135条建议,共计23万余字,用心用情书写履职答卷。


  心系家乡 为凉山发展鼓与呼

  “我是来自凉山州基层的代表耿福能。”这是耿福能每年参会发言的开场白。作为凉山人,他对大凉山地区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建设家乡、造福群众成了他履职的重点。

  从2013年开始,耿福能围绕贫困地区扶贫、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彝区三房改造、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和就业、改造升级“慢火车”助力凉山乡村振兴、中医药产业助力区域地区发展的民生建议,提出近50项建议,为推动大凉山发展持续发声。

  今年是耿福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13年,他把目光聚焦在大凉山高质量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创新上。他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成色质量,助力凉山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建议,依托凉山州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加大科技攻关,打造创新平台,深入发掘彝药、藏药等特色民族医药价值,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 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从1996年开始,耿福能就带领好医生集团在大凉山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力,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步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病人床头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

  在调研中,耿福能发现一些地方引进新农业人员,采用新模式、新技术,产生了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助力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为此,他今年准备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的建议,通过培育新技术、新模式,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打造“科技型新农人+智能装备”的农业新生态,以数智化催生乡村未来新产业。他认为,可以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落实分级诊疗 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改善

  作为一名从基层中走出来的医药行业从业者,耿福能始终对基层群众的健康问题保持关注。

  耿福能调研后发现,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大多数基层诊所看病仍然依赖“老三样”——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耿福能认为,这样的诊疗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好医生创建了互联网云医疗平台,帮助基层诊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针对基层诊所,好医生云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帮助诊所建立“四科室一特色”(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剂科、特色疗法),全面提高诊所诊疗水平。针对基层药店,提出“七大差异化赋能”,帮助其具备差异化服务能力。目前,加入好医生云医疗服务网络的基层医疗机构已超过60万家,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个区县。

  耿福能认为,以互联网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堵点,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并制定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学科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和技术的监管。

  “建议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医生走出医院开办诊所,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诊所,放宽诊所检验业务限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耿福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