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检察院以“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探索罪错未成年人帮教管理新模式
为“少年的你”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小杜,你最近怎么样,在忙什么呢?”
“阿姨,我最近在老家照顾奶奶。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已经找到工作了。您上次教育我之后,我再也没有打架闹事了。”
这是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城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启明星”未检工作室负责人杨敏和罪错未成年人小杜的一段聊天记录。
几年前,小杜被治安行政处罚后,城区检察院对其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精准帮教工作。帮教过程中,检察官杨敏与小杜建立了高度信任,并使其重新走上人生正途。
这是城区检察院开启“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护航基地四位一体的帮教管理模式,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的重要案例之一。据悉,自2022年3月,该院已有40名罪错未成年人通过“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接受一对一精准帮教,陆续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从“家”出发,挽救迷途少年
2024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城区检察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里来了一群中年人——涉案未成年人的家长。他们围绕“如何成为称职的父母”,系统接受了由城区检察院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
类似的心理指导每个月都会举办一场。该指导只邀请家长参与,通过教授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审视自身,改善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与孩子共同进步。
2022年4月,城区检察院与区妇联会签《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合作共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在阳泉市城区兴隆街社区、阳坡垴社区及阳泉市睿泽心理咨询公司设立了3个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站。
截至目前,上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实践站已合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12次,通过亲子教育、情感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帮助20余个家庭修复亲情关系,促进罪错未成年人转化和健康成长。
杨敏告诉记者,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绝大多数涉罪未成年人都来自于问题家庭。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等问题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区检察院针对一起校园霸凌案开展的集中临界预防教育活动中,一位罪错未成年人的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声泪俱下地表达了懊悔,“感谢检察机关的及时引导。今后,我一定多和孩子沟通,做个称职的家长。”
参与此次活动的11名罪错未成年人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因涉及对新转学学生侮辱霸凌,导致被害人重度抑郁。后来,被害人在该案承办检察官帮助下接受专业心理疏导,情绪逐渐稳定,并顺利转学。
杨敏介绍,虽然这11名涉案未成年人因实施违法行为时均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仅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责令家长管教,效果是有限的,并不能有效防范其再次实施违法行为。为此,城区检察院联合团区委,邀请公安民警、社工组织代表、心理咨询师共同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集中临界预防教育活动。
在此活动中,检察干警除通报相关案情及处理结果外,还通过说教引导、法治宣讲、教育训诫等方式,让在场的11名未成年人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并当场作出了保证。心理咨询师也对涉案未成年人和家长开展亲子沟通团体心理辅导,城区检察院还委托专业社工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为期6个月的帮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以此案为契机,城区检察院对辖区内过去一年来80名被公安机关处理的罪错未成年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有部分“高危”未成年人仍处在犯罪边缘,罪错未成年人教育矫治问题刻不容缓。
“经过研判,我们决定联合公安、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尝试实施‘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触角延伸至未涉法的社会生活面,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建勋说。
杨敏告诉记者,“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推进“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中,城区检察院探索建立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观护预防组”,吸纳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整体统筹协调临界预防推进工作;制定一套“工作规范”,建立“蓝”“黄”“红”从轻到重罪错行为分级干预制度;依托一支“社工队伍”,充分发挥社工小组活动优势,吸引罪错未成年人自愿参与帮教活动,弥补临界预防无强制力的不足;与妇联共建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站,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城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赵贵志表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未臻健全,自控力弱,情绪易激动,其走上犯罪道路有多方面综合性因素。处置涉罪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不同,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和矫治工作,实现对“蓝”“黄”“红”各级涉罪未成年人“链条式”犯罪预防和“立体化”跟进帮教。
据介绍,该院针对普通未成年人群体,建立了日常性普法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特困儿童、残疾儿童、辍学儿童、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建立跟踪帮助、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实施包括经济救助、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救助;针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帮教基地“四位一体”的帮教管理模式实施一对一帮教,阻止其向违法犯罪转化;针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开展一对一跟踪帮教的同时,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对非在校违法成年人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志愿者活动,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兴隆街社区作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站社区之一,因紧挨“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社区经常组织罪错未成年人参与旧址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区检察院引导下,罪错未成年人通过社区走进旧址担任志愿者、解说员等,在公益服务中重新感受社会温暖,积极融入社会,家长也跟随孩子参与其中,家庭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
李建勋表示,“守护少年”临界预防工程相较于一般的犯罪预防,更具有针对性、明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工程实施以来,城区检察院已对25名罪错未成年人进行跟踪帮教,使其由问题少年成功转化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实施仅一年后,辖区内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未成年人数相较于往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保护未成年人“不是一家之事”
2020年,一起虐待儿童案通过妇联报送至城区检察院,年仅7岁的小男孩乐乐长期被其父宋某家暴,严重时甚至被殴打致眼底充血、脸部大面积淤青,社区居委会和当地妇联多次介入调解未果,选择报警。
案件移送至城区检察院后,杨敏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固定证据,并以宋某涉嫌虐待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最终,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这起性质恶劣的虐待儿童案给杨敏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能早一点发现,孩子受的伤害或许能少一点。”杨敏认为,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从来不是一家之事,要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源头预防工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
目前,阳泉市城区已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纳入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城区检察院常态化开展强制报告制度宣传工作,并会同城区未保办联合举办全区强制报告制度培训会,对全区76名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培训,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此外,城区检察院在办理多起强奸案时发现,有的未成年被害人入住的旅馆未按照规定进行登记,遂联合阳泉市公安局城区公安分局召集全区65名旅馆住宿行业负责人,举行相关主题培训会活动,并签署强制报告承诺书,引导旅馆从业人员依法履行强制报告制度主体责任。目前,已实现辖区旅馆100%全覆盖。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为了强化校园法治宣传工作,2019年起,城区检察院派出29名检察干警担任全区29所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全覆盖;2022年以来,这些法治副校长的职责从传统单一的法治教育扩展为协助学校开展学生保护、预防犯罪、安全管理、依法治理等,对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予以教育惩戒、管理教育或矫治教育也成了其重要职责。
前不久,城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学校,举办了一场特殊的12周岁法治“成年礼”宣誓仪式。
为何这样做?杨敏告诉记者,在阳泉,孩子12岁生日会举办“圆锁”仪式。寓意摘掉孩子出生时佩戴的长命锁,其已长大成人。而在法律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后,孩子12周岁也意味着进入可以承担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尽早树立起法治信仰,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规范言行,成长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公民。”杨敏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城区检察院派出的法治副校长已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113次,受众共31984人。
除进校园普法外,城区检察院还着力构建“检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帮教体系。目前,该院已与6家社会组织共同签署《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框架协议》,强化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城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严志勇表示,今后,该院将以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和重要抓手,深化与教育、公安、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紧密配合,持续更新保护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携手全社会共同构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