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班办学特点与经验启示
在2022年公布的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纪检监察学”正式成为法学门类下新增设的一级学科。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开创性事业,纪检监察学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正风肃纪反腐的光辉历程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尤需重视从党的人才培养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监察班则为此提供了宝贵的学科资源。
监察班教育是一段十分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红色办学历史,它是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提高监察干部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性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年代较远、资料匮乏,学界对此鲜有关注,相关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深入挖掘和整理这段历史尤为重要和迫切。以西北政法大学前身——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和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时期为例,在1953年至1955年间,曾连续举办过至少三期监察班,每期学制约为一年。这段珍贵的办学经历是党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始终高度重视的生动写照,在纪检监察学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办学背景
监察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监察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履职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中心工作由革命转向建设,提高广大干部执政能力成为党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当时工农干部是干部队伍的主体,虽然他们革命意志强、建设热情高,但由于所受教育不够系统,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加之缺乏社会治理经验,不少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工作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政策文件,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不断提升理论文化水平,以及执行法律、开展业务的工作能力。正是在此背景下,监察班教育得以应运而生。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九条规定,“在县市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内,设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建立。人民监察委员会建制最初为五级,后来撤销大区一级和县一级,只保留中央、省和专署三级。此外,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一些中央驻地方单位及大型工矿企业也陆续成立监察机构,急需大量专业监察人才。由此国家开始在各大政法学校设立监察班,加强对监察人员的教育培训。
办学特点
通过查阅学籍档案可知,当时监察班每届学员人数约为90人,其中工农出身干部占绝大多数。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在1954年举办的监察班为例,这一期共有88名学员,于1954年1月入学,同年12月毕业,全部经由西北五省三级人民监察委员会选拔推荐而来,其中除2人为法院干部、1人为政府民政科员外,其余均为在职监察员。从学员构成看,以西北五省籍为主,人数占93%以上,且年龄差距较大,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36岁;政治面貌以党员、团员为主,占比达81%;民族方面以汉族为主,此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6个少数民族;从家庭出身看,地主、富农、中农和贫农均有相当比例;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初中学历79人,高中学历仅9人;从事监察工作前经历普遍比较丰富,以参军、务农、小学教员、政府科员、民兵队长为主,其中不乏一些领导干部。从生源构成可以看出,当时监察员来源比较广泛,且不唯出身论,但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以延安时期干部轮训为经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业务教育。据1953年首期监察班学员张鸣铎老人回忆,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监察业务方面专业知识等课程,学习方式采取听大报告和班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置目的主要为明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学习如何建设和管理国家,以及怎样正确执行法律。当时干校的教员大部分是从各政法实务部门抽调,共开设六门课程,进行单课教学,最后四周为期终总结和鉴定。学员学习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监察业务工作,如张鸣铎被分配到西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监察室担任秘书工作。
办学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对监察人才的需求,开办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监察班。这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既重视思想理论方法、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鉴往知来,总结其中的办学成效与历史经验,既是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育人传统的需要,也是丰富和完善纪检监察学科发展内涵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上,与其他学科相比,纪检监察学更具严肃的政治性,更强调党性的锤炼。监察班教育中严格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又红又专”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性是第一属性。纪检监察学主要是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因而忠诚于党、忠诚于纪检监察事业应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在学科建设中需把提高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需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监察班课程重点突出,强调少而精,避免因授课时间过多而影响学员对课程的消化,并通过单课教学、班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纪检监察学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时尤其需要做到精准合理、重点突出,切莫贪多求广、面面俱到,造成学习浮于表面、不深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监察班教育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总结自身经验和特色,强调先要学懂理论,然后才能用所学理论去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与实践探索始终同频共振,在学科建设中应继续发扬学以致用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培养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及时从纪检监察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深化理论研究。
监察班虽然存续时间较短,但总体上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发展需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政策又懂法律的业务骨干,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重新回顾这段红色的监察教育史,有助于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中牢记优良传统,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2023年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监察法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XJYZ202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