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过去的一年,安徽省锚定立法、执法、普法及公共法律服务全链条综合施策、贯通发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无证明城市”建设、“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等多项工作出新出彩,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对法治环境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
突出良法善治,制度供给更接地气
2024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修改《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价格条例》等,持续完善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内容和执行规则。建立涉外法律法规库,首批“一带一路”国家的1137件法律文件陆续收录入库,完成《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等42部省政府规章英文版编译工作。制定全省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重点行动2024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细化实施77项工作举措。
在阜阳市,有80多万家经营主体、150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平均100多万件执法案件,如何做到既提高监管效能,又能减轻企业负担?制度接地气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思路,阜阳市人民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创新,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出台了《阜阳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若干举措》,探索建设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平台。该举措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涉企行政检查体系,为企业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阜阳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一系列举措,显著减少了涉企行政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负担,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稳定、公平的发展环境。
突出履约践诺,政府履职更讲诚信
安徽省连续4年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化解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产业扶持、采购投资等方面存量问题3244件,兑现率94.8%,涉及资金31.4亿元。
将涉企政策能否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作为合法性审查重要内容,安徽省市两级审查新出台涉企政策72件。建立“1+N”惠企政策清单体系,全省新增发布政策文件660条、政策服务6397项,其中“免申即享”5325项、“即申即享”1072项,“皖企通”兑付财政资金77.7亿元。
深化“府检”联动,建立法治督察与法律监督协作配合机制,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92件,督促兑现资金3.24亿余元。
芜湖市把自我纠错、履约践诺作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抓手,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守信形象,提升法治政府建设质效。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为青睐芜湖、选择芜湖、扎根芜湖的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突出包容审慎,执法检查更有温度
聚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安徽省市县三级制定行政裁量权基准109个。制定《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指导意见的任务清单》,梳理全省现有罚款事项4537项。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和监督,排查整治逐利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检查等突出问题88个。全面推行轻微违法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省级层面在28个执法领域形成清单30份,2024年处理免罚轻罚案件3.4万余起,为群众和经营主体减免罚款3.8亿元。开展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赋权评估,对471项赋权事项进行优化调整,指导28个乡镇街道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
阜阳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一系列举措,显著减少了涉企行政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负担,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稳定、公平的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提高执法效能,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4年5月,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全面推进“综合查一次”工作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扇门 查多项事”,实现“降低执法频次和增强执法质效、增强企业满意度”有效兼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市累计通过“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企业1434家次,减少企业迎检次数2305次,较改革前减少约61.6%。全市行政执法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5%的受访者对全市行政执法现状表示满意。
突出定分止争,矛盾化解更强效能
把定分落到实处,把止争做实做深做到人民心里去,安徽司法行政系统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年审结行政复议案件1.7万余件,调解结案率25.73%,纠错率8.62%。深化“府院”联动,审结一审行政应诉案件12052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持续保持在100%,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提升至42.32%,行政机关败诉率降至9.84%,“告官见官、出庭出声”成为常态。
以芜湖市“进一扇门 查多项事”为例,对于企业来说,联合检查减少了多次迎检的负担,使其能够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而且通过联合检查,各部门可以共同为企业提供综合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将多个部门或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各部门单独检查时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在一次检查行动中可以同时对多个方面进行检查,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同时,不同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往往只能对特定领域或事项进行监管,通过联合检查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各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对检查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从而有效弥补单一部门监管的不足,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确保监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此外,安徽开展全省行政案件“以案促改”工作,编选土地房屋征迁、工伤保险、基层执法等领域典型指导案例20件,开展行政执法错案讲评活动147场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构建“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深化“一杯茶”“作退一步想”“握手言和”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调解品牌建设,2024年以来全省调解矛盾纠纷60.2万件,调解成功率98.5%。
突出高效便捷,法治服务更重增值
2024年,安徽省制定《关于常态化机制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法治诉求的实施意见》,闭环办理省“民声呼应”平台、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转办件389件。组织“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百佳法治民企”年度评选,省、市两级立项实施2024年度“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200个。
在马鞍山等四市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化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2024年为群众和经营主体减免证明材料156.96万件次。
马鞍山市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全面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高标准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顶格推动,“数据赋能+科技支撑”打通堵点,推动政务服务从“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的转型升级,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证明的烦恼”。以“无证明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坚持向数据要生产力、向科技要生产力,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创新科技应用,全面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让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快捷,让政府为企为民服务像“人工智能”一样精准高效,显著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外,安徽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等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全省律师行业办案78万件、公证业务35.4万件、司法鉴定案件18.3万件、法律援助案件9.4万件、仲裁案件1.9万件。开展优化律师法律服务助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451家律师事务所、2358名律师与1078个省重点项目结对,法律服务覆盖率达75.54%。依托“江淮普法行”等活动,会同11家省直单位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全方位对标学习沪苏浙,共同召开长三角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进会,在立法执法、商事调解、司法鉴定等领域协同实施8项年度重点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