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平县“一统三联”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挥洒法治底色 守望一湖碧水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在推进生态文明、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政法机关发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创建平安东平湖示范区为载体,提升政治站位,强化“一统三联”(政法委一揽统筹,部门联动、问题联治、保障联勤),深化综合整治,激活法治动能,为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平安防线。


  一揽统筹,多域协同融资源

  东平县委坚持制度化驱动、机制化创新、长远化谋划,高标准编制《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关于切实加强东平湖保护管理的意见》《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让生态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落到实处。

  推进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法机关担负着保平安、促和谐的重任,为此,东平县委政法委坚持高端谋划引领,优化配置司法执法资源,强化运行机制重构,在顶层设计上拉开东平湖治理大格局。

  政法机关秉持共融共治理念,鲁豫两省5个县联动,建立黄河东平段区域警务、(鲁豫)跨区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健全联合巡查报告、信息通报反馈、联席会商研判、流域联合执法等制度,开展区域协作、跨区共治。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司法触角,全面推进上下游、湖周边、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平安建设、依法治理。东平县委政法委牵头,联动19个行政执法部门,创新建立“1+4+N”政法护航工作体系,创构会议联席、执法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案件联查、宣传联勤的“六联”工作链条,聚焦东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违法犯罪打击、污染综合治理、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法治文化宣传等方面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增添平安底色。


  部门联动,铆足“集成”合力

  环境污染、私搭乱建、非法捕捞、乱采滥伐等东平湖治理的顽疾,历史成因复杂,涉及领域多,整治难度大,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或靠几个部门分而治之,很难奏效。实现系统治理、长效治理就必须多部门联动,协作集成,形成治理合力。

  为此,东平县委政法委牵头,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调度,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整合各部门执法力量,选调15个部门的85名人员,成立东平湖联动执法大队、生态110联合巡查大队两支联动执法队伍,所有人员脱离原单位,统一指挥、集中办公、联合执法,接受110报警指令,成为专职化的综合执法力量。

  设立东平县公安局湖上分局、警务工作站,建立黄河派出所,搭建“2+5+X”生态警长制度,“2”即县、乡两级“生态警长”;“5”即河湖警长、山林警长、道路警长、市场警长、景区警长五类警长;“X”即发展120余名网格员、社会联防组织、基层群众自治力量。环湖沿河10个派出所划片分段负责,食药环、森林、治安、刑侦、经侦5个专业警种聚合打击,定期开展清湖净湖、治砂控石、巡山护林、市场清理“四项”攻势。2022年以来,侦破涉生态环境类违法犯罪17起,打击处理57人,湖区刑事、治安警情连续3年下降。


  问题联治,打好综合整治“组合拳”

  东平县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直面矛盾挑战,拉出问题清单,分清属性证候,集中力量攻坚,突击综合整治,提升治理质效。

  调处矛盾走在前。针对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沿湖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大量问题集中出现。东平县委政法委以沿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把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和“一站式”矛调中心融合运行,推动县乡领导干部定期走访下访、主动约访,在基层解决群众诉求。同时,开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实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定期组织政法干部走基层,及时发现并解决大量矛盾纠纷。

  实施示范区创建。以组织领导好、治理成效好、公共安全好、服务保障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为目标,开展平安东平湖示范区创建。沿湖建立8个平安驿站,设立旅游矛盾调解室。加强“三无”船只非法载客行为治理,对重点码头、重点路段24小时全天候值守,营造了平安和谐、服务优质的东平湖旅游环境,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持续开展湖区社会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建立东平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室,对涉东平湖重点项目、重大活动规范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风险隐患。

  开展攻坚行动。全县政法机关、执法部门、沿湖乡镇合力攻坚,集中开展清网净湖、菹草清理、清违拆障等“九大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改善和优化东平湖水生植物资源。目前,东平湖植物资源达到679种,野生动物达到786种,水质长年达到Ⅲ类标准。

  深化砂资源整治。针对东平湖、大清河砂石资源丰富,私挖盗采管控难度较大的问题,东平县以扫黑除恶为抓手,从严惩处涉砂石资源的违法犯罪,治理规范行业秩序,累计取缔采砂船18条,湖砂河砂开采企业全部关停。将山石开采生产线由58条整合为10条,统一管理。推进“雪亮工程”向湖区延伸,建立沿湖监控、渔船定位、水质监测、环保监测等多合一管理平台,对25万亩湖面、121.7公里东平湖、大清河岸线及岸线100米外区域,实现全时空、全时段巡查监控,乱捕滥猎、违法排污、电鱼炸鱼、焚烧芦苇等破坏生态环境、毁坏生态资源的违法犯罪大幅下降。


  保障联勤,激活法治服务“新动能”

  东平县立足保障,将法治服务贯穿始终,强化部门联动、机动联勤、信息赋能,开展公益诉讼和环资审判,推进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确保治理有序高效,守护东平湖生态与安宁。

  建设东平湖综合治理智慧管控平台,在环湖沿河设立6个执法工作站、6个流动查控点,布设视频探头127处,热成像、激光云台摄像机14台,电子警察4处;组建“湖鹰”“山鹰”两支专业无人机巡逻队伍,共有巡航无人机25架。形成了“路面人车巡、水上船只巡、岸线视频巡、空中无人机巡”的全区域、立体化协同作战体系。

  建立“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检察机关首家驻县河长办检察工作室,办理黄河流域公益诉讼案件56件,向东平湖增殖放流鱼苗200余万尾,复绿矿山、修复耕地2600余亩,追回国有财产损失4000余万元,提出生态修复赔偿资金请求1000余万元,分别建设狼窝山、凤凰山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挽回各类损失上亿元。

  设立全市首家环境资源法庭、环境资源黄河巡回法庭,探索“专业审理+生态修复+多元共治”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东平模式”,通过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引流冲污等多种修复形式,将修复手段从原态修复向代偿修复、异地修复等多种形式拓展,先后对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矿、破坏耕地等6件案件适用司法修复,有效弥补因违法犯罪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

  创新多维普法模式,建设民法典主题公园、东平湖法治苑、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等16处法治文化广场。成立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服务顾问团,提供法律意见建议23条。综合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东平湖生态保护普法活动,制作播出《讲案说法》电视栏目11期,播发“天天学法”网络栏目72期,播放“律师夜话·连线司法”广播栏目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