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道之四
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履行好新征程政法工作职责使命
——“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道之四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政法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政法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完善新征程政法工作顶层设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部署落实落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两个专章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部署,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政法改革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
中央政法委每月召开全体会议研究政法改革重大事项,先后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等作专题研究部署。对标对表《决定》部署,制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实施方案,形成进一步深化政法改革的施工图、时间表、任务书。中央政法各单位结合实际,分别研究制定深化本领域改革的具体方案,推动全会精神落实落细。
牵住“牛鼻子”,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
《决定》对“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中央政法各单位积极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实施加强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管理工作的意见,完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权责,规范聘用制书记员管理,并积极研究完善惩戒委员会设置和运行规则,细化司法惩戒标准。
2024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人民检察院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和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追究条例》,推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准确落实和不断健全完善司法责任制。
2024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明确了9个方面45大项改革内容,200余项具体改革任务,对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布局谋篇”,明确提出推进“法答网”、案例库、裁判文书库规范建设和深度应用,完善类案检索机制,推动解决“类案不同判”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过去一年,完善办案绩效考评制度,为基层减负,成为全面深化政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修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指标由26项调整为18项,引导各级人民法院严格依法履职,树牢“如我在诉”意识、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用最优质量、最高效率、最佳效果处理好每一个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取消一切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考评指标,不再设置各类通报值等评价指标,重点加强办案质效分析研判。
凝聚司法合力,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全面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庭前会议程序和排除非法证据程序,202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在《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和《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
聚焦完善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起草审查逮捕质量标准,牵头制定进一步规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意见,细化不批捕、不起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深化审查起诉阶段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全国各地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安徽省司法厅联合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的通知》,持续推动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与区司法局、无锡市律师协会惠山分会会签《关于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结合本地办案实际,将通知辩护案件范围扩大至全部刑事案件,明确值班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行使辩护人的各项权利,就案件定性、量刑建议、刑罚执行方式等出具书面的辩护意见书。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叉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交叉执行工作目标、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方式选择、程序衔接、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
便民利民,不断优化政法公共服务制度机制
“少跑路、不折腾”是人民群众对于政法公共服务的期待。近年来,公安机关深化高频户政业务“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累计“跨省通办”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125万张、户口迁移450万笔、户籍类证明267万笔,推出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等8项交管改革新措施,惠及1亿多人次。
为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深化公证减证便民服务,提升公证服务质效,司法部自2024年3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明确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包括缩短办证期限、进一步精简证明材料、拓展“一证一次办”、推进“一事一站办”等。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中国公证协会发布《关于压缩公证办理期限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公证行业推动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通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畅通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
过去一年,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和涉外法律服务机制也实现进一步优化。最高人民法院深化国际商事法庭运行机制建设,《“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于2024年1月30日正式施行,推动“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实质化运行。
据了解,“一站式”平台通过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等,全线贯通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网、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相关仲裁机构系统、相关调解机构系统等。根据《工作指引》,当事人可以在线申请中立评估、调解、仲裁、仲裁保全、诉讼等事项,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调解机构相关工作以及程序办理进度与结果的通知、送达等全部实现在线闭环完成,能够根据案件流程的进展相应生成、发送、接收、存储、交换相关材料,并将相关材料及节点信息同步发送给相关当事人、平台机构以及专家委员,提供公正、高效、便利、快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
司法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完善商事调解、仲裁、诉讼服务有机衔接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建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中期评估,按照中央对各试点地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推进试点地区仲裁机构专业化国际化建设,完善仲裁发展环境,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发展新格局。
此外,司法部还充分发挥仲裁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仲裁机构建立健全仲裁调解工作机制,指导支持仲裁机构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工作对接。仲裁机构和各级法院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制度和仲裁机构在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驻点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保全、裁决执行、司法审查等方面的工作。黑龙江、山东、上海、江西等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司法厅(局)就建立健全诉仲对接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