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肠梗阻” 缓解“看病难”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
通常情况下,群众看病就医,需经过挂号、检查检验、诊断、治疗等程序。其中CT影像、彩超、验血等一些常规检查检验耗时长、费用高。特别是同一种疾病的检查检验结果在不同医院可能互不认可,患者不得不重新检查,犹如横亘在看病就医路上的“肠梗阻”。现如今,《意见》对各地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极大缓解“看病难”。
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病有所医,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检查检验项目在不同医院之间互不共享,也不互认,导致一些项目重复检查、过度检查,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增加群众经济负担,损害群众就医体验。只有破解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彻底打通“肠梗阻”,才能提高诊疗效率,减轻百姓经济负担,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利益无小事。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老百姓享受更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看似只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却折射出为民服务的“大事”,更是缓解“看病难”的具体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颁布《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虽然只有7章、39条,但对医疗机构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互认规则、质量控制、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等于从法律法规上打破了这一僵局,从法规制度上解决了一个“老大难”。现在,《意见》对各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出明确“时间节点”,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推进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如,江苏省实现了全省1966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影像云平台;浙江省互认系统覆盖了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乡镇卫生院。对老百姓来说,这一件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打通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肠梗阻”,既是实现“病有所医”的基本需求,也是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虽然已有24个省份互认项目超过100项,但还需要健全完善落实的制度措施,进一步规范医疗检查检验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实现更多医疗机构间互认,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通常来讲,检验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往往不是“头雁效应”而是“木桶理论”。医改一小步,民生一大步。期待“医检互认”进一步落地见效,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