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法学会:坚持“三个融合” 主动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本报讯(□王中正 通讯员李善飞 张慧芬)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法学会主动把法学会工作融入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融合,法治服务与基层治理融合,法学会建设与法治队伍建设融合,积极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团结引领法学法律工作者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有力助推平安青山、法治青山建设,为青山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在推动区域发展上主动作为

  青山区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中心大局,着眼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针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政法智能化建设等开展法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级法治论坛学术活动,先后组织撰写论文400余篇。

  该区法学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对青和居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全面系统调研,积极为整区全覆盖推广青和居经验、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建言献策;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助力青山区三级综治中心按照“3456”模式建成并取得较好成效;组织围绕“网格”这一基层治理基本单元开展课题研究,参与制定该区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社会治理网格划分规范、“微网格”治理试点方案等,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此外,该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组建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普法讲师团、调解专家库,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全区法治建设。为全省首个“党校+调解”学院输送智库人才,培训学员达1400余人次。同时,指导区政法机关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共建,打造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融合的交流平台。


  在提高治理水平上主动作为

  青山区法学会以“关键少数”为重点,举办专场报告会45场,邀请法学专家,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助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该区法学会依托“法护青芽”“法律六进”“法治副校长”等法治活动载体,共建“亲法空间”“平安法治有声图书馆”“南干渠法治游园”等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检察察的虎小青”“警小斑”等法治文化IP,创新“法官工作室”“法律门诊”“法指针”等法律服务平台,组织动员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在加强法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普法志愿者们走进校园讲授“开学第一课”,为学生们扣好法治“小纽扣”;到社区支起普法摊位,护住老人“钱袋子”;走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展法治体检,当好企业“店小二”;在街头开展反诈宣传,守好夜市“烟火气”。该区法学会成立以来,共主办大型“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17场,每年发动全区普法志愿者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1200余场。

  该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本地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势基因,发动法学法律工作者入驻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到街道、社区综治中心参与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工作。以居民和企业法治需求为导向,推进执法便民、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特色公益等法治惠民项目94个。依托2023年建成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建立4个市级基层法律服务示范站点,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领衔服务团队,让法学法律资源进一步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形成“六大职能任务”“六支服务队伍”“六类工作载体”特色工作机制。


  在夯实法治基石上主动作为

  青山区法学会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将法学会工作纳入全区工作、政法工作谋划,完成情况纳入全区绩效考评。区委有关全局工作部署、平安建设、依法治区等工作会议,均有区法学会会长、副会长列席。

  此外,积极建设“会员之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心灵护航·共同成长”户外团建、“政法心向党 护航新征程”微党课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做实会员服务管理,更好凝聚会员力量。

  在培优法治人才方面,该区法学会协助举办政法干警政治轮训30期,助力政法机关搭建“青年读书班”“理论调研班”“破冰夜学堂”等内训平台,开展“青橙·塑能”计划,培养400余名“法律明白人”,全区1030名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法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升。近年来还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业务标兵”“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一批全国级先进模范。

  据悉,青山区正在聚力打造“335”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区战略,为法学会和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下一步,该区法学会将胸怀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展现青山担当、实现青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