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趋稳向好,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连年降低,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持续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维护。但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时也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特别是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污染网络生态、毒化网络风气,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乃至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如何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浙江省诸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枫桥式”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水平,维护良好的校园治安秩序,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法规规范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例如,201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各类涉校案件和暴恐袭击事件,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工作。2019年公安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着力提升校园安防建设整体水平。为贯彻落实上述规定,诸暨市党委、政府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校园实践,按照“校内建网,校外借网,内外联网”的总体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培优补弱,全面推进全市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要求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将加强中小学师生安全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村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的有效整合)、全员有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协调会商机制,成立全市师生安管网格化协调小组,研究解决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重大复杂事项。目前,诸暨市已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智能的师生安全防范体系,为促进当地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组织责任分工清晰明确。按照层级管理,强化分工协作。市委政法委、市关工委等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校内建网、校外借网”工作,广泛发动网格员、“幸福行动辅导员”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身安全的教育引导。市各直属、中心学校主动对接属地党委、政府,督促协调建设进度,加强校内校外信息传输。乡镇(街道)肩负属地职责,牵头建立校外网格员、辅导员等对应挂联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工作经费,开展优秀网格员、“幸福行动辅导员”评比表彰工作。同时,强化组织监督指导。由市委政法委,市教体局、关工委组建“枫桥式”师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专项督查组,定期对各乡镇(街道)工作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将该项工作作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创建“平安校园”的重要抓手,纳入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总结发布工作中新创举、新经验、新成效。
搭建三层网络管理体系,明确任务分工。实践中,诸暨市搭建三层网络管理体系,明确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到人。首先,按照全市中小学“三全四设五最六化”原则,结合基于大数据的校园安全治理平台建设,实现“校内建网”,完善各学校内部网格建设,做到信息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实现校园设网、网中设格、格中设人、人设其责,形成多元化参与、信息闭环化流转、精细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数字化支撑、刚性化考核。其次,按照“校外借网”要求,充分借助全科网格,将每一名师生落实到相应的村(社区)全科网格之中;将校内重点关注的“三特(特殊家庭、特殊心理、特殊体质)”学生,纳入基层治理平台,相关信息与所在村(居)全科网格员、相关校外“幸福行动辅导员”共享。同时,严格执行保密原则,努力做到精准摸清家长、学生底数,精准推送家校互联安全信息,精准对接全科网格员,精准建设校外“幸福行动辅导员”队伍。最后,按照“政府领导、教育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员有责”的学校安全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积极构建多元参与、联合协同的网格化管理与应急机制。健全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教体与公安、综治、司法、卫健等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作用,高度关注涉校涉师生网络舆情。一旦出现校园突发事件,各部门快速联动、合力处置,确保师生安全、校园平安稳定。
以综合治理机制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市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效性和普惠性,按照矛盾纠纷源头处置“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工作要求,构建“源头防控、全面排查、系统梳理、应急处置、依法调处、就地化解”的校园矛盾纠纷综合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市—乡镇(街道)—学校”三级“校调”组织,实行了矛盾纠纷三个层级逐级调解,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和历史积案,有效促进校园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化、规范化、多元化,确保校园矛盾纠纷“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校,大事不出镇,化解在基层”。
数字赋能促进校园安全治理提质增效。以基于大数据的校园安全治理平台建设为契机,许多学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手段及网格优势、数字技术,有效解决校园安全日常监管薄弱点。通过校园安全网格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安全月报、即事即报、精准研判、交办报送、分类归档”台账信息化,补齐校内、校外重点人员基础信息交流短板。在健全网格的基础上,落实校内外网格员责任,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和学校安全研判预警机制,重视常态化运转、动态性调整,具体做到“五个100%”:一是校园安全网格责任100%全落实,做到责任无盲区,监管无漏洞;二是安全网格管理图100%上墙;三是校外“幸福行动辅导员”(属地网格员、“五老”人员、社会贤达、家委会成员、志愿者、社工等)队伍100%全建立;四是学校生源分布信息和“三特”学生信息100%全掌握;五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100%全上线。
本文为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课题“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机制研究——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北政法大学、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