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庭前木叶半青黄
金秋的色彩还未完全褪去,立冬便踩着厚厚的落叶,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急不可耐地登场了。立冬,不仅是秋冬季节的转折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帧绮丽多姿的风景。
立冬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与立夏、立春、立秋合称为“四立”,昭示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孝经纬》记载:“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元代吴澄也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割晾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
古时,仪式里的立冬盛大隆重。据《吕氏春秋·孟冬》记载,立冬前三日,掌管历法祭祀的官员会告诉天子立冬时间,天子便开始张罗着沐浴斋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立冬当日,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回来后还会赏赐群臣冬衣,并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朝廷有迎冬之礼,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每逢立冬日,也会像过年一样,换上新衣,往来庆贺,谓之“贺冬”,亦称“拜冬”。宋代范成大写有“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的诗句。如此盛大的节日,尊师重教的古人还会组织“拜师”活动,普遍的模式是学生和家长带着礼物探望自己的恩师。而老师也会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并在孔子画像前行跪拜礼,以示对至圣先师的尊崇。
古韵里的立冬千姿百态。季节的脚步虽跨入立冬,但此时却还正处于秋末,黄花红叶美景犹在枝头摇曳。面对浅冬的盛景,古代文人雅士依然诗意满怀、笔耕不辍。唐代白居易的《早冬》诗:“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江南十月,冬天似春天。寒霜未冻,青草萋萋,太阳暖晒大地,叶黄像初生,诗人热切盼望喝酒的闲情。而仇远的《立冬即事》也写得别具一格:“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时日,细雨带着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院子里的树叶半青半黄,不经意间,发现几株梅树开花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心中顿生暖意。
舌尖上的立冬回味悠长。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因此,要在立冬这天以美食进补,犒劳自己一番,便于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称为“补冬”,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亦是最形象的比喻。立冬进补的习俗在各地也是五花八门,可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方人大多在立冬日吃饺子,南方人则爱吃些鸡鸭鱼肉和熬制草根汤等。在我的老家,立冬那天有吃饺子的风俗。老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说的是立冬后,天气逐渐进入凛冬,人的耳朵经常裸露在外面,容易冻烂。而饺子的外形酷似人的耳朵,说是人们吃了它,耳朵就不会受冻。记得小时候,立冬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保准会吃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既安抚清淡的味蕾,又体验节日的仪式感,冬日的慢时光开始被演绎得意味悠长。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站在冬季的门槛,重温弦歌不辍的多彩节气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不觉情趣盎然,暖意融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