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美德促进和谐 谱写新时代六尺巷故事
各地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弘扬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地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力、不懈努力,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公民道德素质。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可谓闻名遐迩、代代流传。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其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到信后,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现在的六尺巷,其实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扩建的。历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此巷已非彼巷,但六尺巷故事里闪耀的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应当有更宽阔的胸怀和气量,应当保持更高尚的思想境界,自觉涵养践行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们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经历等不同,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相互之间难免会有“磕碰”。对此,要树立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学会用“退一步”换来风平浪静、海阔天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内容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意味着各地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弘扬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地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力、不懈努力,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公民道德素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愿每个人都能从六尺巷精神中汲取有益养分,涵养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积极争当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处处谦让他人、友善待人,持续谱写新时代六尺巷故事,携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中华大地上更加蔚然成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