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特供酒”横行市场
“特供酒”全是“特假酒”!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从生产、销售、餐饮、广告、宣传、印刷等6个方面严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特供酒”制售违法行为。近几个月来,在公安部部署的“净风”专项行动中,各地公安机关相继破获一系列“特供”假酒案。
据报道,这些所谓的“特供酒”名目繁多,包括涉部队的“特供酒”,如吉林市公安机关查获的某军人服务社销售假酒案,现场查获“军中王”“军中五粮”等假酒1万余瓶;还有涉党政机关的“特供酒”,如上海和四川等地公安查扣的冒用国务院某机关名义的酒;此外,还有一些声称是外交用酒和纪念酒。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早在2013年就下发通知,明确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直接将批评矛头指向部分生产、销售“军中茅台”“军队专供”等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尽管如此,市场上一些商家仍无视上述禁令,继续“顶风作案”,甚至将售卖渠道从线上转移到更为隐蔽的线下。
“特供酒”往往以“尊贵”“稀有”的噱头出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然而,许多所谓的“特供酒”造价极低,每斤基酒的成本仅在几元到十几元之间,包装材料费用甚至高于产品本身,且生产条件恶劣,通常在地下室、车库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地方灌装。目前查获的“特供酒”售价与成本严重“倒挂”,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时被概念迷惑,认为其具有更高的品质和价值,到头来不仅高价购买低质产品,还严重威胁自身健康安全。
此外,也不乏“知假买假”的消费者,认为在饭局或宴请时,能拿出一瓶这样的酒可以成为身份的象征。至于它的真伪和口味,反倒成了其次。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当酒背后的工具属性、社交功能远超其自身价值时,“特供酒”醉翁之意已不在酒本身,而在“特供”的字里行间,这类酒恰好迎合了他们畸形的消费需求。
“特供酒”不仅坑骗消费者,破坏市场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和军队的形象。让“特供酒”彻底下桌,相关部门必须长出监管“锐齿”,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进行严打严惩。同时,为“特供酒”提供直播和交易的平台,其责任也不容忽视,应主动加强事前审查,让售假行为无处遁形。当然,如果消费者不再执意追捧,“特供酒”也就失去了市场,因此从观念上对“特供酒”祛魅,摒弃那些畸形的消费观念,共同营造清朗、和谐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