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橙黄

  秋天不经意间走近了,秋的韵味在天地间流淌起来了,枫红菊黄、层林尽染的重阳佳节款款地来了。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在九月初九都会“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一些流传至今的重阳节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有雏形。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并沿袭至今。

  古时候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反映了人们祈求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秋高气爽,景色开阔,游目骋怀,心定神清,有助于调整心态,消除积郁之气。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除了登高还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晋代陶渊明喜欢在重阳节赏菊、饮酒。据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在庭园中弹琴赏菊,不承想酒瘾大发,但苦于家中无酒,正惆怅之时,只见一身着白衣之人,送来一壶酒,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陶渊明见酒大喜,在菊花丛中尽情畅饮,酒后诗兴大发,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从此,重阳“白衣送酒”“陶公咏菊”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常谈的典故。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竞相入诗的重要主题之一,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描写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表达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满溢的真情在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来,成为千古名篇。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借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他对生死无常的哀叹。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过重阳节是围着父母嬉闹的美好时光。母亲按着传统的习俗,每年重阳节把家里的老人接来,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重阳糕,重阳糕以糯米粉为主,加水搓揉后放入馅儿,上笼蒸熟,如果加入腌制好的桂花,起锅时那香味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梁实秋对重阳糕也是情有独钟,他在《雅舍谈吃》里称之为“北平独有之美点”:“两片枣泥馅的饼,用模子制成,两片之间夹列胡桃、红枣、松子、缩葡之类的干果,上面盖一个红戳子,贴几片芫荽叶。”现在重阳糕已经不是稀罕之物,品种也是丰富多了。

  现如今,在重阳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风气,赋予了重阳节新的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现代人虽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常回家看看,既是孝道,也是正道。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穿越了千年的重阳节从简单的自然时令演变成今天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重阳又将至,那承载着美丽的乡愁和童年纯真快乐的美好时光又在我心底低吟浅唱起来,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