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以“阳小驿”小站点夯实城市基层“大治理”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
近年来,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户外工作者,通过提供即时配送服务,有效支撑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在新经济形态下促进就业、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个庞大群体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在推动城市服务便捷化、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的同时,面临超时工作、安全高风险和缺乏保障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依托“户外工作者之家”阳小驿户外工作者驿站(以下简称“阳小驿”)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把“治理新对象”变为“发展新力量”,以“小驿站”成就“大治理”,走出了一条新路。
为户外工作者带来温暖的家
初秋的武汉,暑热暂未消退,下午两点过后,外卖订单逐渐减少,此时也到了外卖小哥刘东吃午饭的时候。刘东走进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阳小驿”,不消片刻,空调的凉风让他皮肤表面那层热汗被吹干。他随手拿出冰箱中存放的矿泉水猛灌一口,冰凉的矿泉水让他畅快无比。之后,刘东熟练地打开微波炉,将从家里带来的饭菜热好,边吃饭边刷手机接单。
两年前,刘东从老家鄂西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到武汉做了一名外卖骑手。他每天跑单15个小时以上,遇到节假日或者恶劣天气单子更多,经常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过去,夏季最热的时候,累了想休息的时候,刘东只能找片树荫或在电动车上趴一会儿。他特别希望能有个歇脚、吃口热饭的地方。“自从有了‘阳小驿’,我的生活好多了。这里能吃饭、喝水、休息,就像我们专属的‘服务区’!我们外卖骑手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刘东兴奋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2022年开始,汉阳区以“5分钟到达”为目标,在全区搭建“户外工作者之家”。之后,“户外工作者之家”经过不断升级迭代,成为集红色教育、舒心歇脚、续航补给、服务代办、调解援助、健康关爱等功能于一体的“阳小驿”。
江堤街江欣苑社区的“阳小驿”,是江欣苑社区提供用房和相关设施,专门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驿站,内部配置有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沙发、药箱、雨具等用品和设施,户外工作者通过扫码进来后,可以在这里歇脚、就餐,享受无线网络、给电动车更换电瓶等,浓浓的“家氛围”,让整日在外奔波的骑手们感到很暖心。
江堤街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明荣告诉记者,江欣苑社区最初把位于广场和马路边上最好位置的房子拿出来设立“阳小驿”时,曾怀疑这些在马路上奔波的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是否会进来休息。后来,他们渐渐发现,不断有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进入“阳小驿”喝水、歇脚,社区在“阳小驿”提供的创可贴、感冒药等不断有户外工作者使用,聚集在“阳小驿”的户外工作者越来越多,这里人气越来越旺。
为了让这些户外工作者在“阳小驿”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其工作本身具有的独特意义,江欣苑社区在“阳小驿”专门设置“记录本”,登记落脚新业态群体的信息,对他们的困难需求进行搜集梳理,专门安排人员对其关注的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政策、法律援助信息等进行汇总,并提供给他们。同时,江欣苑社区还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书,组织社区居民留言,倡议居民在接受户外工作者服务时,用一句简短的话传递对户外工作者的感谢。为了让户外工作者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与关怀,江欣苑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过生日的外卖小哥送生日蛋糕等。
服务市民的“微探头”和先锋队
除了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家氛围”,汉阳区还通过“阳小驿”,把治理“大动脉”延伸至城市的每个“毛细血管”,打通“微循环”,使其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微探头”。
曾是武汉外卖骑手一员的曾榕城虽然已经回到家乡福建省南平市,但并没有完全离开外卖行业,他开发了一个小程序专门为外卖员服务。记者电话采访他时,他对自己在武汉做外卖骑手的经历记忆犹新。
曾榕城说,当初他正陷入人生困境,刚开始当外卖骑手时,每接一单,他都在琢磨怎么抄近路快点到达,还总担心收到差评或罚款。武汉的夏天,室外温度经常40℃左右,短暂休息时,他只能到商场等地方“蹭凉”,这让他身心疲惫,时刻感到自己会崩溃。“阳小驿”给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场地等便捷服务后,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尤其在生日那天,曾榕城收到江欣苑社区志愿者送来的生日蛋糕后,他十分感动,“平时,都是我给别人送生日蛋糕。这使我有了为社区做点什么的想法”。
曾榕城从此主动担任起义务动态信息员,每次送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会及时上报给社区网格长等。一次,曾榕城接到一个一次定19份同样餐的外卖“大单”,但这19份餐单价不高,都没有肉。这使得曾榕城产生了怀疑,他把外卖送到后,故意找借口半个身子进入对方屋内。这时,他看到,这家客厅内的小板凳上坐满了穿着职业装、年龄多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遂立刻把这个反常现象报告给社区警务室。后来,经过调查,原来是一个传销组织躲在单元房内“上课学习”,后在当地社区民警、市场监管部门配合下,很快打掉了该传销组织。为鼓励曾榕城的行为,江欣苑社区奖励他100元,并号召所有户外工作者向他学习,帮助社区发现问题,参与管理。
“配送小哥”李万顺在前往江欣苑社区一家餐厅取餐路上,发现附近一个垃圾桶着火了,于是立即去临街商铺借灭火器灭火,并将情况上报给社区;环卫工人郭大姐看到社区内有乱堆乱放的建筑垃圾,立即手机拍照,转发给江欣苑社区工作人员;网约车司机周明听到一户居民家的孕妇马上临产,主动放弃刚接到的“大单”,协助其家人把孕妇送往医院……
江欣苑社区是一个由渔业村“撤村建居”的社区,成立于2009年12月,现有居民7191户、21235人。从昔日的渔业村到城市社区,虽然“拆迁还建”让许多人住上了楼房,但部分居民仍然保留乡村生活的习惯,导致小区违建丛生,俨如“都市中的乡村”。如今,江欣苑社区通过拓展建设“阳小驿”,凝聚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力量,走街串巷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让问题“不过夜”,人居环境实现蝶变。
刘健是江欣苑社区从“渔民”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见证者,也是江欣苑社区拓展建设“阳小驿”使其转变为城市治理“合伙人”的经历者。
10年前,刘健从家乡仙桃来到武汉找工作,从事多个行业后,2018年进入了快递行业。起初,他的想法就是“挣点钱”。如今,他已经喜欢上武汉,并与该市新洲区一位姑娘牵手,在汉阳区安了家。
“刘健是我们党支部的党员。”胡明荣说,江堤街道将辖区内的近600名快递小哥组织起来,以“阳小驿”为阵地,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流动频繁的快递小哥进行追踪式服务,传递党组织的关爱。
“户外工作者是一支难得的基层治理力量。”汉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阳小驿”阵地,该区积极搭建“江城小蜜蜂”“汉阳微邻里”“驿站说事”等线上线下平台,制定报事积分规则等激励机制。如今,已有千余名户外工作者加入志愿者队伍,就近就便参与社会治理,成为服务市民群众的“微探头”和先锋队。
温暖是相互的,江欣苑社区给这些户外工作者提供温暖的同时,也收获了“温暖”。日常工作时,很多户外工作者主动化身为社区“编外”网格员,将一手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实现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双向奔赴。
“三站合一”推动法治力量深度融合
依靠“阳小驿”,户外工作者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直接参与者,但只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完善基层治理的法治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消除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因子,从根本上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法治力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汉阳区依托“阳小驿”,结合户外工作者对政法服务的需求,将政法服务延伸至最前端、最源头,又升级打造“阳法驿站”。今年初,汉阳区法学会又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骨干力量,以社区律师、社区民警和网格长为核心团队,在江堤街江欣苑社区“阳小驿”设立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将法律服务送到户外工作者和社区群众身边,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法律诉求,实现了“阳小驿”、“阳法驿站”、基层服务站的“三站合一”。
汉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黄江波表示,“三站合一”主要为社区自治管理提供法律意见、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及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还与社区自治管理、保障居民基本权益等工作紧密结合,有力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实体化运行,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提升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法治服务提质提速提效的工作目标。
资晓露是汉阳区36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之一,她借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专业优势,定期到江欣苑社区“阳小驿”指导基层法律咨询工作,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为户外工作者及社区居民处理劳动(劳务)关系、物业与业主关系、家庭邻里关系、基础合同关系等领域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并参与调解工作,切实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开展法治宣传,引导户外工作者及社区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环卫工人陈大姐长期遭丈夫家暴,却因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维权,在向资晓露咨询并得到帮助后,办理了离婚手续,开始了新生活;外卖小哥姚先生7月因家里有急事,未提前一个月通知外卖站点负责人辞职,负责人告知要扣除他7月份工资一千多元,他电话向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咨询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余旸多次与外卖站点负责人沟通,并电话联系平台,经反复沟通、协调、释法,帮助姚先生拿到了7月份的全部应发工资。
汉阳区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基层服务站点与“首席”工作紧密结合、融合发展,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常态化入驻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使得“首席”由过去传统的“坐堂问诊”转变为主动下基层“接诊”,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精准法律服务,这激发了户外工作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合伙人”。
为了户外工作者能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律服务,汉阳区法学会还依托“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多次组织法学法律专家,将法治文化与普法宣传送到“阳小驿”,向户外工作者宣传民法典、家庭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现场解答他们的咨询。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江欣苑社区还有一个“金字招牌”——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也是武汉市唯一、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目前,通过江欣苑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有180条来自各行各业的立法建议被采纳,基层声音“写入”15部法规草案。
金宪琦是江欣苑社区的下沉党员,2021年他成为一名立法信息员,积极动员单位同事、身边人参与基层立法收集工作。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基层立法信息员队伍。金宪琦介绍,目前,江欣苑社区已发展信息员2000余名,非遗传承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流动人员、志愿者等都成了立法信息员,影响延伸到汉阳区、武汉市,甚至周边地区。
胡明荣告诉记者,江欣苑社区已有百余名户外工作者加入基层立法联系点志愿者队伍,累计通过人大代表“民情民意联系点”收集处理意见建议50余条。一块小牌子,24小时不打烊,只需“扫一扫”,“码”上连线,随时随地就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这既保障了立法意见建议直接向人大代表反映,又体现了“第一手”民情、民意、民智、民心,使立法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更好地反映人民意愿。
“阳小驿”只是汉阳多元解纷体系的一个“微探头”。近年来,汉阳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治理格局和多元解纷体系,让群众“只进一门”就能把事情解决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积小平安为大平安,平安汉阳、宜居汉阳的招牌越擦越亮。”
武汉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汉阳区依托“阳小驿”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把新兴群体“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小驿站”撬动“大资源”,成就“大治理”,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