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史斌:参与社会风险评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作的重要顶层设计之一。在社会风险评估方面,浙江省宁波市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处长史斌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正是因此,2022年他被宁波市法学会聘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重点参与社会风险评估,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解锁”新身份的史斌,很快在“宁波市轨道交通7号线曙光路站南地块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开宁波市500户以上巨大体量的国有土地征收项目提前三天100%签约的先例,实现零投诉零诉讼零信访的超预期社会效果。
在参与过数十个重大决策(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善于思考的史斌,系统总结了这些项目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剖析原因,主持完成“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地方标准前期研究”课题,获2022年度宁波市社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除此之外,史斌积极报送决策建议稿,其中多篇获得良好的反馈。
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2022年,史斌入选宁波市理论人才三十人培养工程、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工程,并获评宁波市C类专家。近两年,他又相继入选宁波市法学会2023年度优秀法律咨询专家名单、全国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名单。
严格而真实的评估
史斌的评估经验可以追溯到2014年。时任宁波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的他,承担起宁波市法治政府专业评估的重任。这一年,宁波市参照浙江省做法,对当时的11个县(市、区)和38个市级部门开展法治政府内部评估、专业机构评估、社会满意度调查“三合一”评估工作。
史斌形容这项工作为“给政府挑刺”,具体内容包括按照省里要求,考核政府工作透明度、办事效率、政策文件合规等。“相关指标细致到有关部门官网链接是否有效、应当公示的政策文件是否公开发布等。”
由于宁波是省内第一个开展这项评估工作的城市,可供参考的经验十分有限,指标制定全靠史斌向省社科院取经并结合宁波特色一点点琢磨出来。
考核中,为了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史斌团队拒绝向被考核单位提前透露具体指标和扣分权重。他们告诉前来打探消息的工作人员,这次是“闭卷考”,不用为此做特别准备。评估工作也因此面临重重压力。
但最终成效是显著的。在严格的评估工作推动下,2015年宁波的法治政府考评得分从此前的全省第四跃升为全省第一。史斌团队的工作也因此获得时任宁波市委有关领导的肯定。
由于成效突出,2015年以后,浙江省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展“三合一”评估工作,温州、绍兴等地纷纷到宁波取经,杭州市社科院还专门邀请史斌传授评估经验,并参与线上评审。
法治政府专业评估工作一直持续到2019年,几年的锻炼让史斌对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实际上,更早之前,史斌就注意到政府部门社会治理相关理念的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理念,取代了此前广泛使用的“社会管理”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新理念更符合我们的工作情况,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而不是单一行政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史斌说。
当时宁波已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史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已有三年。之后,他始终保持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观察和研究,为多年后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9年,史斌受聘为宁波市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会专家,由此开始了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的工作。
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史斌出身于社会学专业,学生时代培养的社会学视角赋予了他对基层更为透彻的观察力。工作多年,史斌的足迹遍布乡镇。深入基层调研和实践的这些年,史斌愈发体悟到,传统村社习惯以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加以约束,如何让现代化法治更好地融入乡镇治理,真正实现法治下乡,依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成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后,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营造法治氛围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这一过程少不了普法宣传,特别是在对一些乡镇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时,史斌发现,不少乡镇工作者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法律意识相对欠缺。对此,他需要在镇政府起草的规定文件中补充相应法律依据,或提醒相关工作人员补全尚未完成的法律程序。
“任何一个项目首先要合法合规地推进。”史斌强调,比如开展征地工作前,需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告知村民项目情况。而实践中,在一些地方,这一步骤被跳过了,甚至还特意掩盖。
“这是不对的。”史斌说,主动告知,直面问题,早做准备,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保证程序透明公开才能降低社会风险,这是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行业内的共识。
对此,2023年6月起开始实施的浙江省地方标准DB/T 1291—2023《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第三方服务规范》也有所体现,其中明确要求,在开展风险调查时,应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以获取各利益相关者意见。
开展问卷调查是史斌的必要调查方法之一,所选取的样本人群必须覆盖大多数项目涉及群众,以此弥补座谈会、听证会等仅有少数人参加的调查方法所遗漏的人群。“目的就是让群众知情。”史斌说。
2022年,宁波市启动某交通轨道线路拆迁项目。在该项目的社会风险评估中,史斌发现,很多拆迁户只知道要拆迁,却不了解拆迁的目的。于是史斌团队担负起告知群众项目具体内容的工作:“我们要让群众清楚,征地是为了建交通轨道,是大家共同利益需要。再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大家的具体诉求。”
该项目是史斌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以来,处置规模最大的项目,其占地面积广泛,共5万多平方米,涉及的利益群体复杂,包括695户住宅和28户非住宅(企业、厂房等),调查过程中,史斌团队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有的拆迁户是老信访户,希望借此次拆迁机会,实现过去未达成的信访诉求;很多老人不愿离开故居;还有一些租户,因为租期未到就被要求搬走而不满。
走访期间,对于拆迁户的合理诉求,史斌团队及时向有关部门转达,帮助其实现需求。对于要求不合理的拆迁户,史斌团队耐心普法疏导,劝说对方将要求降到合法合理范围内。这种动态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评估工作的常态。
在风险评估报告中,史斌团队提出了7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包括提高征迁工作透明度,重点做好老年群体的保障工作,协调解决租赁双方补偿清退等。经过史斌团队的评估,该项目风险被评为中低级,最终提前实现100%签约,以及零投诉零诉讼零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