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公安:创新警务改革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今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公安机关以深化基层警务机制改革为动力,创新落实“炕头警务、田园警务、庭院警务、旅游警务、生态警务”等警务工作新模式,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新提升。


  警网融合,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你反映的这个问题,我一定督促辖区派出所认真调查,力争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就太好了。”

  这一幕,发生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泉回族镇陈家屲村村民马某家,与马某对话的是安定区公安局进村入户走访的有关负责同志。

  记者了解到,安定区在分局党委的充分调研和统筹部署下,辖区各派出所利用群众农闲时节和返乡契机,开展“进千家门、知万户事”的“炕头警务”模式。此举不仅有助于密切警民联系,更能及时了解矛盾纠纷、社情民意及警务工作中的盲点短板,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炕头警务”工作模式,定西市公安局各县区还创新推出“庭院警务”“田园警务”“地摊警务”“村头警务”等工作新模式,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将一批矛盾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消除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定西市公安局还通过党政引领强保障,聚力下好基层警务“一盘棋”,积极会同定西市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加快推进“一村一辅警”建设,今年底将达到全覆盖,实现“村村见警”。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为目标,以130个警务区为核心,积极对接综治部门创新构建“警格+网格”工作新模式,打造以社区民警为主,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社区警务团队”,实现工作在网格内联动、资源在网格内联用、问题在网格内联治,推动警务、政务、党务、服务“四务”有机融合、互促互进。


  共防共治,护航发展“加速度”

  今年以来,定西市岷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积极推动落实“村头警务”工作模式,并在辖区内多民族聚居地和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复杂的西云村建成“样板警务室”。“警务室就是我们家门口的派出所,现在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先想到警务室。”西云村村民马某某说。

  与此同时,定西市公安局紧跟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部署,创新推出一批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警务工作新模式。全市配备175名“护航警官”,常态化开展“入户进企走访”活动,共防共治各类风险隐患。渭源县公安局、漳县公安局大力开展“旅游警务”,在景区内设立“警务服务点”,组建“景区巡防队”。今年以来共接受游客咨询求助500余人次,解决游客急难愁盼问题30余起,处置突发紧急情况5起。陇西县公安局、岷县公安局推出“药材警务”,组建“药都社区警务团队”,助力擦亮“中国药都”等金字招牌,深化落实“生态警务”“田间警务”,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创新服务,绘就警民和谐“新画卷”

  近年来,定西公安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举措,大力开展以“1辆警车+多名民警”的“流动警务”,推动警力动态流向田间地头、院坝村落,并通过发放“警民连心卡”,进一步拉近服务距离,密切干群关系。

  持续深化公安“放管服”举措,基层派出所积极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着力推动边远地区群众户籍业务在网上办理,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以来,为特殊群体上门办理身份证和送证到家2321人次。在农村庙会、交易市场等群众密集场所设立“移动警务室”,特别是安定分局针对辖区鼎阳牲畜交易市场矛盾纠纷突出的实际,推出“一张桌子+两名民警”的便捷高效调解方式,推动警情投诉和矛盾纠纷“双下降”。此外,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流动车管所”下乡代办车辆年检、驾驶人审验业务等上门服务,打通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