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经受住多种考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纵深推进。组织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全体会议,安排部署8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举办京津冀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4个实践研究基地。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组织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实现专题报告述法全覆盖。组织开展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开展任务落实跟踪督办和市、区法治建设典型案例评选。
法治服务和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跨区域立法协同、执法联动、司法协作。建立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改革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952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建设。
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重要立法项目和工作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制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
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建立北京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和实践基地。对297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和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核,对290件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推进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库建设。首次发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白皮书,审结市级行政复议案件938件,办理市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421件。
执法司法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强。出台《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修订《北京市关于党委政法委员会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实施细则》。开展“大标的额民商事案件”“判实未执”等重点领域专项法律监督。全面实施监狱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更多实效。全方位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验收和履职评议,启动“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县(市、区)”创建。对9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982个“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进行复核。
二、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共召开会议8次、安排议题79项;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7件,通过法规性决议决定8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22个,开展执法检查6项、专题询问2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12人次,组织宪法宣誓仪式5次。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方向。全年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印送、领学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93篇,并督促抓好自学。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等,研究制订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要点。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各项制度,加强市人大、人大常委会党的建设。
积极践行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理念,推动提高立法质效。制定《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修改《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北京市审计条例》,完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三次审议、提请大会审议。新增市律师协会、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等10家单位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初步确定82个立法项目。
坚持正确、有效、依法监督,增强人大监督实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况的专项报告等。就《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与天津、河北人大常委会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推进备案工作全覆盖。建设完成信息全面、权威、准确的本市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
积极服务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发挥代表作用。常委会75名组成人员与496名市人大代表建立直接联系,常态化征求意见建议;将1.6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编入各区人大常委会建立的345个代表之家和2590个联络站。建立健全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对口联系相关领域代表工作机制。建设“北京人大网上课堂”、代表网上履职服务平台。
加强协调督办,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人大常委会加强统筹协调,主任会议组成人员重点督办、专门委员会专项督办。
三、法治政府建设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统筹力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市政府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和依法行政考核。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双报告”制度。实施“法治明白人”“法治帮扶”工程。举办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机构负责人培训班。构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训体系化平台。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市、区两级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优化设置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大力提升全市司法所编制使用率。研究形成《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专项清单(四)》,制定《物业规范管理专项清单》等。
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草案)》等6项法规草案,完成《北京市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规定》等8项政府规章立改废工作。编制《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对346件次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履行合法性审核程序,对526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实质性备案审查。
加强行政执法规范与效能建设。制定《北京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修订《北京市实施行政处罚程序若干规定》,举办全市行政执法人员职业技能竞赛。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推动46个部门开展“一码检查”试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在4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推出62个“一件事”集成服务。
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报告,制定配套制度20项。推进工矿商贸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突发事件先期响应实战演练机制。建成应急志愿者队伍三级体系。
健全矛盾纠纷行政预防化解体系。首次发布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白皮书和“行政复议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大典型案例’”。办理以市政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578件。完成“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创建评审推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行政权力内外监督。市政府主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17项,配合开展法规实施情况执法检查4项,与市政协围绕17项议题开展专题协商。强化审计监督,全年审计单位共149家。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配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等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建成市政府门户网站“政策兑现专区”,对1980年以来公开发布的3.8万余份政策性文件进行有效性确认。
四、监察法治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纪委常委会健全常态化学习机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出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清单》《北京市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制定《关于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服务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意见》《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干部队伍建设规划(2023—2027年)》等。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深入开展重大火灾事故追责问责,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情况的监督。立项推进市场监管等系统行业治理。印发《深化系统监督、推动标本兼治、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2023年系统监督工作方案》。跟进监督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工作。
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拓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广度,市、区两级纪委监委立案局处级“一把手”151人。市纪委市监委派驻机构立案1111人,区纪委区监委立案区管处级干部298人,处分村级“一把手”219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通报曝光典型案例237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461人,挽回经济损失35.1亿元;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57个,处分439人;追回外逃人员23名。
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制定节点纠治“四风”工作指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387人,处分342人;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339人,处分196人。出台深化纠治“四风”工作“十项措施”,加大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力度,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7起91人。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规范审慎回复党风廉政意见24.8万人次。对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安全责任事故等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全市共问责党组织13个、党员领导干部和监察对象320人。推动巡视巡察工作向深拓展、向下延伸。开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治理专项巡视。印发整改主体责任清单,第一轮巡视整改完成率超过96%。完善巡视建议工作机制,发出巡视建议20条。统筹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开展对15家单位巡察工作专项检查。强化市区联动、巡纪联动、巡审联动,发现问题3108个。
五、执法司法工作及改革
(一)审判工作及改革。2023年,全市法院全年新收案件87.8万余件,审结案件89.9万余件。审结杀人、抢劫、重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650件,惩治侵犯个人信息、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案件305件,职务犯罪案件402件,行贿犯罪案件71件。依法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增长150%。紧扣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依法审理相关案件1.5万余件。新设“中关村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助力重点项目涉诉比例保持在较低水平,征收腾退类案件下降22.8%。在8家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审结环资案件340件。与津冀高院会签框架协议,实时实质实效落实26项司法协同举措。审结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1099件,挽回经济损失约20亿元。为受家暴威胁的妇女儿童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98份,向超大社区职住分离的上班族开放夜间法庭500余次,向401名身处困境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金。全面建设财产线索接转中心,接收财产线索13895件,成功查控财产5346件。对43件重大疑难案件依法提级审理。开展积案清理,清理率达97.5%。全年预防化解潜在纠纷4.5万件;发送司法建议667件,推动房地产纠纷下降13.4%,信用卡纠纷下降54.4%,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下降53.2%。全年在立案阶段调解纠纷16万余件,在审判阶段调解结案近8万件。向当事人提供网络化诉讼服务408.1万次,持续做到联系法官到位率100%。
(二)检察工作及改革。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案件14万件,办结13.6万件,受理刑事、民事、行政检察案件同比分别上升45.5%、75.4%、149%,受理公益诉讼检察案件4522件。向市委及市委政法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18件,破解16项问题,健全14项制度。常规政治督察首次延伸到市检察院机关内设机构。记录报告“三个规定”等重大事项6613件。62个集体和78名个人荣获市级系统以上表彰。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14件;起诉监委移送职务犯罪309件;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51件;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888件。研制规范检察行权的工作指引18件。依法办理涉外案件237件,办理涉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案件953件。办理侵害数字权益、破坏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犯罪案件29件。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532件,促进完善600多个校园周边相关标志和设施1503项。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996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案件占91.2%,对犯罪情节轻微且认罪悔罪的依法不起诉7556人。办复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0件,开展代表委员联络活动353场1042人次。开展公开听证1171件次。办理侦查、审判、执行等监督案件9.3万余件。针对财产刑执行不规范问题,监督纠正1073件。首批聘请43名专家担任技术调查官。
(三)公安工作及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执法实践研究基地”,开设“线上第二课堂”。完善政治中心区一体化防控布局,圆满完成全国两会等系列重大安保任务。加大对网络水军等网络乱象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年实现命案连续9年100%侦破,抢劫案件破案率连续5年实现100%,抢夺案件连续3年保持破案率100%。全年破获各类经济案件同比上升15.2%。打掉新型网络犯罪团伙窝点590余个,累计避免群众经济损失73亿余元。实施常态化社会治安整治。加强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围绕电竞酒店等新业态,健全工作规范。加大对危险物品列管从业单位的安全监管。出台一系列实战操作规范、执法实战指引及典型指导案例。全面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2.0建设,强化违法未成年人训诫帮教和性侵、重伤害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全覆盖”。深化推进刑事案件层级管辖分工改革,深入推进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将案管组建设由派出所拓展至专业警种。创新建立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应用成效评估机制,全年处置涉案财物300余万件。
(四)司法行政工作及改革。修订63项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及审核要点。全年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备案、服务等政务服务事项3.5万余件次,减少收取20余万件证明材料。推动实施《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制定实施《北京市律师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启动公证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年累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394.35万件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6万余件。对9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982个“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完成全面复核。2724名律师作为村(居)法律顾问参与基层治理。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完善监所安全防控体系和重大安保运行机制。发扬社会帮教“北京模式”。强化科学戒治,组织戒治项目训练480余批次、常态化开展康体训练1121批次。在“中国法律服务网”发布典型戒治案例33篇,列入全国精选案例9篇。“预防复吸的正念技术与实践”在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优势教育戒治项目成果展示活动上推广。持续推进禁毒戒毒宣传教育“双百行动”,全年进学校宣传273所、进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等)222个,累计受众15.3万余人次。推进完成司法行政领域18项改革任务。完成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三大法律服务行业顶层设计。印发《北京市司法局智慧法治发展规划(2023—2025年)》,推进执法信息服务平台3.0版应用。推动京津冀三地司法行政机关签订“1+15”框架协议。
六、法治社会建设
(一)法治宣传。完成全市“八五”普法中期评估验收,首次举办全市普法责任制履职报告评议活动。组织动员大中小学生156.1万人登录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参加“宪法卫士”行动、第十届师生优秀法治教育作品征集、“开学法治第一课”同步视频课堂。制定印发《2023年市国资委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开展市国资委系统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法治文艺大赛活动等。遴选法学专家深入各区各系统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等重大主题开展系统、有针对性的宣传解读。各区法学会共组织开展570余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听众达10万余人次。组织近1.5万名志愿者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2.3万余场。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布人民调解工作十大典型案例,累计排查纠纷31万余次,预防纠纷8235件,调解案件25万余件,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18名人民调解员荣膺全国模范称号。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共受理行政调解案件125万件。2023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共受理案件1.2万余件,案涉标的总额为1248.26亿元,其中受理亿元以上案件170件;结案9881件。国际案件当事人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
(三)法治国企建设。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依法推进国资监管和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前学法等方式集体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出台《市管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上线运行出资人监管信息化平台。依法做好行政复议、诉讼应诉工作。组织开展2022年度市管企业法治建设考核。推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向子企业延伸。组织企业牵头研究起草重点领域专项合规指南。组织开展2023年度合规体系建设评估工作。
(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开展“十四五”时期营商环境规划中期评估。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信息公开度。集中宣传“一业一证”“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数字政务等政务服务改革重点任务举措。全市法院优化营商法治环境35项举措全部落地。全市检察院起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508件2594人;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261件320人;促进8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合规经营。全市公安系统深化“一窗通办”,推动高频“车驾管”业务进驻山区派出所,推出新生儿、婚育等“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建设,出台优化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措施,推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事项,拓展“跨省通办”业务。健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
七、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
(一)法学教育。北京地区高校开设的法学类专业包括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专业。42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3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全市高等教育机构法学专任教师共5643人,普通本科法学专业招生10576人,在校生41230人,毕业生9969人;全市普通高职公安与司法大类学生(专科法律大类)招生801人,在校生2087人,毕业生819人。全市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9531人,在校生25900人,毕业生8923人;全市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1834人,在校生7947人,毕业生1358人。
(二)法学研究。以《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指导,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发展给国家法治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注重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2023年立项北京市级法学研究课题40项,2022年44项课题成果结项,6项成果被实务部门采纳应用。组织“第十八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第十二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首届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论坛”研讨活动。积极推荐专家参与4项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性立法咨询论证工作,配合做好7项北京市2024年立法项目建议、5项2024年政府规章立法项目建议征集工作;核心期刊《法学杂志》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栏,围绕民法典适用中的疑难问题、数字法治、中国特色税法典编纂等热点问题设置专题。推荐“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和“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成立对策研究小组,深入开展调研,完成18篇研究报告。收集、整理智库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学者426人,为智库建设提供资源支撑。积极开展对外法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