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温下坚守的劳动者撑起“清凉伞”
最近,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迎来持续性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续多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据国家气象中心介绍,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也比较多,尤其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新疆等地的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与此同时,有关热射病威胁生命安全的讨论也在网络上刷屏。
面对历史性高温,户外劳动者更面临巨大“烤”验。他们中有燃气、电力、建筑行业工人,有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有环卫工人,有交通警察……高温炙烤下,他们仍坚守岗位。专家指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需警惕热射病,该病是重症中暑的最严重阶段。气温超过37℃,长时间在户外劳动极有可能中暑,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如何保障高温天气下户外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预警信号就是民生号令。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部门应采取有力举措,做好高温下劳动者的防暑降温和安全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尤其要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是否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制定防暑降温工作方案和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等,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同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温劳动保护存在的“空白”,探索建立相应的劳动保障机制。
将劳动安全保护落实到位,是用人单位应尽之责。用人单位要切实呵护户外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严格执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根据工作特点,通过完善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增加休息时间、减少高温时段户外作业等,避免高温“灼伤”劳动者。当下,一些外卖平台升级了高温保护应急机制,各配送区域将对配送范围作相应调整,优化取送路线,降低配送难度,减少骑手暴露在户外的时间。
此外,工会组织要积极履职,督促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工会法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落实防暑降温和劳动保护主体责任,防范职业性中暑事件发生。加强对用人单位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的监督,对用人单位存在的危害职工职业健康因素和突出问题,用好“一函两书”督促及时整改。积极协调户外服务设施功能,重点帮助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
户外劳动者面对“烤”验,用汗水与辛劳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保驾护航。天气无法改变,关爱可多一点。多方合力,方能更好为高温下坚守的劳动者撑起“清凉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