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智能”依赖 让人工客服联系不再难
记者近期在社交平台和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抱怨人工客服不好找的人不在少数:“××平台找不到人工客服入口”“智能语音助手一点不智能,绕了半天问题没解决”“用一个账号投诉后,下次这个账号就再也排不上人工客服了”……(5月20日《法治日报》)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智能客服取代人工客服。与人工客服相比,智能客服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效率。如,针对一些初级、常规的内容,智能客服可以迅速检索并匹配答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尽管客服平台更加多样,服务渠道更加多元,但技术提升带来的客服“全天候在线”,却并未完全实现服务的高质量同步。由于智能客服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预设了场景和问题,以关键词触发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回答,其有限的技术设定并不能有效应对消费者复杂、多元、变化的具体问题,出现回答模板化、套路化甚至答非所问等问题。有的企业还实行售前“人工”,售后“智能”,遇有维修、退货等问题,由智能客服来应付,把智能客服作为逃避责任的工具。公开数据显示,“智能客服不智能”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投诉热点之一。
一方面是智能客服“搞不定”,另一方面是人工客服“找不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在于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平台追逐利益最大化,过度依赖智能客服,对人工客服则采取招聘外包、人事外包、劳务派遣等形式,缺乏必要的培训,此类客服掌握信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有的企业还在联系人工客服中人为设置障碍,增加多项步骤,使人工客服接入方式“隐蔽”,有的企业干脆将人工客服电话设置为“忙音”。一些平台还涉嫌“大数据杀熟”,有消费者在同一个App上有两个账号,A账号永远无法找到在线客服,显示等待99人以上,B账号一秒钟就接入在线客服。
在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客服领域的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传统客服向智能客服升级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智能客服完全取代人工客服时机还不成熟,必须多措并举,解决好智能客服“无智”、人工客服“无人”的问题。相关企业、平台要牢固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秉持共赢思维,当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第一责任人,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技术改进,解决“智障”问题。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优化客服服务流程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消费体验。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及时纠正客服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要予以处罚。
科技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的退却。只有真正为消费者着想,一手抓商品品质,一手抓服务品质,才能让企业长青。在智能客服还不能完全解决消费者所有问题的情况下,必须保留必要的人工客服,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