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吉林市“首席”化解八年信访积案 让1386户居民“回家”
十年磨剑铸品质 法治惠民践初心
八年信访积案,一朝圆满化解。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兴田上城小区1386户居民全部息讼罢访。这一成功案例是吉林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昌邑区信访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张鹏谦长期投身一线的精诚所至,也是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法学会有效联动的经典范本,更是吉林市法学会十年深耕法律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吉林市法学会不断深化基层法律服务质效,持续推动法律服务站点布局更加科学、覆盖更加广泛、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明显,积极引导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律服务站围绕“四个重大”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在基层落实、普法在基层开展、矛盾在基层化解,使法律服务落地起效。
四级联手 共解积案
2015年起,因小区土地和部分房屋先后被6家法院查封,办理不了房屋不动产产权证,吉林市昌邑区兴田上城小区1386户居民信访长达八年之久。该案也成为当地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和亟待化解的信访积案。2023年5月,吉林市法学会指定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昌邑区信访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张鹏谦牵头,负责化解这一重大信访案件。重大的责任感和信任感使张鹏谦不敢有一丝懈怠,在充分调研之后,张鹏谦积极向吉林省法学会、中国法学会请教求援,并得到中国法学会和吉林省法学会专家的有力支援,通过运用法学学术资源优势,研讨出令人信服的有效法律途径,并联合出具了权威性的法律意见书。
该信访积案按照“分类处置、分步进行”的原则予以妥善处置。其中,第一类是针对查封土地上的涉案房屋,可以在住户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后,通过法院向吉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发函的方式予以解决。目前,经过张鹏谦的努力,某区人民法院已发函给吉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637户业主排除了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的障碍,目前已经有549户业主顺利办理了房屋产权证。第二类是针对被法院查封的房屋,张鹏谦建议购房人向相关人民法院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目前,部分案件已经审结,法院支持了案外申请人的异议诉求。
最终,兴田上城小区1386户居民全部息诉罢访,诉求得以实现。这起久拖八年的信访积案的圆满解决,不但为党委和政府分了忧,也维护了广大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张鹏谦表示,作为基层法律服务站负责人,他始终将吉林市法学会所倡导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委政府解忧”这一理念放在心中,并在具体化解信访案件中采取“主动介入、定分止争、解决问题、案结事了”的态度,充分发挥法学会专家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了源头化解、就地起效的良好效果。
创新机制 力促“三融”
自2014年起,吉林市法学会秉持“法治惠民”初心,科学配置法律服务站点建设,聚焦提升法律服务质效,踔厉奋发十年不辍,着力实现三步跨越:
——建设伊始阶段。吉林市法学会全力推动法律服务站点有效覆盖,积极向偏远基层谋篇布局,为一线前端引入专业力量,力求使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随身”感受到法律服务的温暖。目前在全市已建成近1200个基层法律服务站,实现乡镇、社区(村屯)全覆盖,法律服务无死角。
——探索创新阶段。吉林市法学会积极引导各县区法学会因地制宜创新打造“百姓说事点”“六六议事堂”等法律服务新模式,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不断拓宽服务群众新路径。如今,吉林市年均开展法治宣讲2200余场次,提供法律服务2000余人次,进行法律咨询8000多人次,开展法律培训1000余场次,化解社会矛盾2000余件次。
——全面升级阶段。近年来,吉林市法学会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构建高效科学协同的基层法律服务新模式,全速推进法律服务实现“三融”“三更”,即引导法律服务站在运行上实现机制融通、人才融入和云端融合,优化升级法律服务使其更接地气、更加便民、更加专业,推动基层法律服务再上新台阶,为绘就平安和谐江城画卷增添新彩。
那么,如何推动法律服务站与社会治理机构充分协作,力求综合起效?如何引导法律服务人才岗位建功,发挥更大效能?如何强化法律服务云端优势,实现全域融合?
吉林市法学会聚焦这“核心三问”开启创新探索之路,不断求实问效,精准施策,并大力鼓励、引导和支持辖区内各法学会充分发挥首创精神,持续深化法律服务站机制建设,着力推动法律服务站在运行上实现机制融通、人才融入和云端融合。
机制融通,平台建功。为深化和完善法律服务,2021年以来,吉林市法学会积极创新实践,将法律服务站工作有机融入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大格局中,并实现一体化运行。在该地舒兰市,群众通过“暖心舒兰”App、682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纠纷事项,法律服务站联合村(社区)、乡镇(街道)、涉事部门、相关行业单位,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涉法事务,迅速对接各类调解组织,建立能调则调、当裁则裁、衔接顺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调判结合、无缝衔接、融合互补。
同时,舒兰市法学会积极组建专家人才信息库,创新建立吉林市首家信访法律服务中心,重点为解决区域性重大信访积案、重大矛盾纠纷开具良方。通过机制创新,舒兰市法学会切实将基层法律服务站点打造成服务群众的终点站,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多元化解和一网通解。
人才融入,夯实一线。吉林市法学会积极引导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专业律师团队、法律专业人才加入法律服务站,大力推动法律服务人才聚焦前端,奔赴服务群众一线,挑重担、起良效,使其拥有更大用武之地。
2023年,张鹏谦分别与昌邑区两家子满族乡13个行政村的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的良好局面。而张鹏谦也先后被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政府、两家子满族乡政府聘为“法治副乡长”。
云端融合,全域提级。在夯实线下法律服务的同时,吉林市法学会主动推进线上服务,实现线下线上全域融合,大力打造一站式、一体化服务的基层治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进一步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
2021年至2024年,吉林市法学会创新“互联网+法律服务”模式,各法律服务站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增加活动载体,通过微信、“掌上问法”App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活动成果,进一步扩大法学会的影响力。截至目前,该市“掌上问法”App累计下载量达4.4万余次。
这种上入云端、下接地气的法律服务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吉林市法学会形成多中心的有效合作治理网络,提升了法律服务工作速度,拓展了基层治理工作深度,加强了法治惠民温度。
法治惠民 着力“三更”
吉林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朱敬奎表示,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新期盼和新需求,近年来吉林市法学会紧紧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法治实践、服务人民群众”工作主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积极参与公共决策、风险防控、法治宣传、积案化解,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使其更接地气、更加便民、更加专业。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因地制宜探索特色样板。在创新打造“百姓说事”法律服务模式基础上,蛟河市法学会配合吉林市委政法委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居民实情说事”“集中协商议事”“定期参事评事”等制度,持续推进“百姓说事点”提档升级,探索在村(社区)综治中心设立“六六议事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为村民打造畅聊村务公共管理、化解矛盾的专属之地,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当时当地解决”的工作目标。每月逢“六”的日子,村民会自发前来,见证邻里间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在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渔楼村,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张鹏谦创新设立“百姓解事工作站”,实现了从“说事”到“解事”的转变,打造了升级版“百姓说事点”及“访、援、调、诉”四合一“法律服务套餐”模式,使法律服务下沉到村,满足基层群众所需。
网线电话线,服务总在线。为了方便群众时时能求助,事事有回应,吉林市法学会推动县(市、区)法学会制作法律服务站宣传牌,做到每个社区(村屯)至少悬挂一块法律服务站宣传牌,使群众需要寻求法律帮助时,一个电话就能得到有效解答,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工作的认知率和参与率。
同时,吉林市法学会大力拓展法律服务网络渠道,从2018年起,昌邑区法学会在所辖5个乡镇、13个街道建立“法润昌邑”共18个普法微信群,由张鹏谦为群众推送法律法规及经典案例。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每天进行公益法律宣讲,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通过“指尖普法”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
引入专业力量,打造专业站点。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吉林市法学会继实现法律服务站点全域覆盖之后,大力引入专业法律人才,着力推动各县区打造专业型法律服务站点,推动法律服务迈上新台阶。
其中,蛟河市法学会创新打造交通事故调解中心法律服务站,并不断创新调解方式,完善调解流程,最大限度保证道路纠纷当事人高效、快捷化解纠纷;丰满区法学会聚焦旅游区热点需求,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万科松花湖度假区、五家山森林公园两地设立巡回点,在旅游旺季开设“假日法庭”“周末法庭”,“零距离”快速化解涉旅纠纷;磐石市莲花山景区法律服务站站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吉林洁廉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勇深入一线,积极化解莲花山景区内旅游纠纷赔偿事件,20余次与有关部门和当事人家属沟通协调,为迅速、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下一步,吉林市法学会将紧握“法治惠民”初心之笔,奋力谱写法律服务新篇章,稳步推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高质量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聚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夯实法治保障。